乔阳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暑气渐消,却未完全退去。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人体也需顺应季节变化,调整养生策略。中医认为“秋主肺”,而现代医学则强调免疫力与环境适应的重要性。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结合,初秋的养生可以从饮食、起居、运动与情绪四方面入手,既润燥养肺,又增强体质,为秋冬打下健康基础。
初秋的干燥最易伤及肺阴。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此时若不注意滋养,可能出现干咳、喉咙干痒、皮肤干燥等问题。饮食上需以“润”为主,多选择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如银耳、百合、梨、藕、山药等,这些食材既能滋阴润肺,又能补充水分。
早餐可煮一碗银耳百合粥:银耳泡发后与百合同煮,至软糯粘稠,加少许冰糖调味。银耳富含胶质,能锁住水分;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效果更佳。若喜欢咸口,可用莲藕与排骨炖汤,莲藕的清脆与排骨的鲜香融合,既能润燥,又能补充蛋白质。
水果方面,梨是初秋的“天然润燥剂”。可生食,也可与冰糖、川贝母同炖,制成“冰糖炖雪梨”,对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颇有助益。此外,石榴、葡萄等酸味水果也能“收敛肺气”,符合中医“减辛增酸”的养生原则。
初秋虽凉,但“秋老虎”仍可能带来余热,此时需避免贪凉。中医强调“春捂秋冻”,但“秋冻”需适度——可适当少穿一件薄衫,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增强御寒能力,但颈部、腹部、脚部等关键部位需保暖,避免寒气入侵。
起居方面,早睡早起尤为重要。初秋昼短夜长,顺应自然规律,早睡可养阴,早起能舒肺。建议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利用清晨的凉爽进行适度活动。午间可小憩20分钟,但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室内需保持适度湿润。干燥的空气易加重秋燥,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增加湿度。同时,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细菌滋生。
运动需遵循“收敛”原则,避免大汗淋漓。初秋阳气内收,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或快走。其中,“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和“调理脾胃须单举”两式,能疏通经络、增强脾胃功能,特别适合初秋练习。
若喜欢户外活动,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散步。此时阳光柔和,空气清新,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心肺功能。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淡盐水或温蜂蜜水,避免口干舌燥。
季节交替易引发情绪波动,中医称为“悲秋”。此时需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心态平和。可多参与社交活动,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等方式舒缓压力。现代研究也表明,积极的情绪能增强免疫力,降低感冒风险。
此外,初秋可适当“贴秋膘”,但需避免油腻。经过夏季消耗,身体需要补充营养,但“贴秋膘”不等于大鱼大肉。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搭配当季蔬菜,如菠菜、胡萝卜、南瓜等,既营养均衡,又易于消化。
初秋的养生,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融。润燥以养肺,适度以御寒,温和以运动,平和以养心。让身体顺应季节的节奏,在渐凉的秋风中,收获一份健康与从容。毕竟,最好的养生,从来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与自然同频,与生活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