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读于坚《在东坡那边:苏轼记》
施崇伟
~~~ 朱震
~~~—— 读钱梦龙《教师的价值》
张善存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纸上重逢,我与东坡的隔世回响
——读于坚《在东坡那边:苏轼记》
施崇伟

  行李箱滚过归家的门槛,风尘未洗,便急急捧出于坚先生那本《在东坡那边:苏轼记》。墨绿封面如一片沉淀的夜,而“东坡”二字却如灯,瞬间照亮了案头。这趟旅程,此书是唯一的行李,亦是沉默的向导。当手指翻过最后一页的余温,心中震荡的岂止是文字,分明是与一位千年知己隔纸相望的悸动,更照见了自己半世行迹的微光。

  案头关于东坡的书已累累成山。林语堂笔下那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曾是我青春时的灯塔,引我初识先生的旷达;王水照先生严谨的史笔,如精密刻刀,雕琢出士大夫的立体风骨;最是李一冰狱中泣血写就的《苏东坡新传》,字字如蘸着黄州寒夜的冷雨,将“同病相怜”的悲怆烙入骨髓。每一部传记,都是打开东坡的一道门。然而于坚此著,却非门,而是一次跋涉,一场与东坡在“那边”——在时间之外、大地之上的灵魂漫游。

  于坚的笔触是诗性的犁铧,深耕于东坡精神的沃土。他无意于复述年谱上的痕迹,而是敏锐地捕捉那些如盐溶于水般化入东坡生命的“诗性时刻”——赤壁江声里洞穿永恒的浩叹,儋州椰林中与黎民共话桑麻的温热,甚至惠州啖荔时汁水淋漓的纯粹欢愉。他写东坡“不是活在历史里,而是活在对生命本身的惊叹与热爱中”,此言如金石掷地。他笔下的东坡,其伟大不仅在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更在于从未熄灭对人间烟火、四时风物那赤子般的好奇与沉醉。这份“诗性精神”,在于坚看来,是比任何道德标签或文学冠冕更接近东坡本质的内核,是他在泥泞中依然能仰望星空的永恒光源。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于坚独特的“行走写作”。他追随着东坡的贬谪地图,身体力行地丈量黄州赤壁的峭壁,触摸惠州西湖的柔波,感受儋州海风的咸腥。这不是考据癖的远征,而是以诗人敏感的肉身去“接地气”,去体悟东坡当年脚下土地的质感、风物的气息与生存的现场感。他试图在东坡汲水的井边、吟诗的亭畔,捕捉那穿越千年仍未消散的生命震颤。这种“在场”的书写,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献,而成了可触可感的当下体温。他写黄州月:“那轮照着东坡的月亮,也照着此刻的我,它从未改变,变的是看月亮的人心。”时空的界限在行走与书写中奇妙消融了。

  由此,于坚提炼出东坡精神中至关重要的“大地性”。他笔下的东坡,是深深扎根于尘世土壤的生命之树。其伟大文章,非悬于云端的神谕,而是从具体生活的泥土中生长出的花朵与果实——是躬耕东坡的汗水,是煮“东坡羹”的烟火,是与渔樵野老共饮的浊酒。这份对“此在”的深情拥抱与肯定,是东坡历经劫波而不倒的根基,是其哲学的真正底色。于坚将东坡定位为“大地诗人”,此论如醍醐灌顶,揭示出东坡那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精髓:既能在云端挥洒凌云健笔,亦能俯身亲吻脚下泥泞的大地。这份“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智慧,正是于坚此书赠予当代人的最珍贵启示。

  掩卷长思,于坚的文字如镜,映照出我追随东坡数十载的心路。初识于青灯黄卷,折服于那“大江东去”的豪迈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至情。其后,在宦海浮沉、案牍劳形的岁月里,“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了暗夜自勉的箴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是疗愈倦旅的良药。东坡那“不合时宜”却坚守本真的风骨,如不灭的星辰,指引着我在世事纷纭中努力保持内心的澄澈。此其一也。

  其二,竟是于命运的暗合处寻得几分惺惺相惜。与先生相似,我亦生于寒门,幸赖诗书,苦读跃出“农门”,跻身仕途。也曾怀抱兼济之志,案牍间劳形,试图于体制的经纬中编织理想图景。然而,世路多歧,浮名累人。当年岁渐长,霜染鬓边,愈发向往东坡晚年那份“万人如海一身藏”的清明。于是,学着先生的模样,从喧嚣的名利场中悄然抽身,回归内心的庭院。虽无东坡“江海寄余生”的壮阔,却也努力在寻常巷陌、书卷茶香中,经营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宁与自在。于坚书中强调东坡对“生活本身”的珍视,如钟磬敲醒梦中人——原来我今日所求的淡泊,并非消极退避,恰是循着东坡的足迹,在对大地与日常的深情凝望中,寻回生命最本真的重量与诗意。

  于坚的《在东坡那边》,非为东坡再树丰碑,而是掘开了一条通往东坡精神本源的诗意小径。它引领读者穿越林语堂的浪漫滤镜、王水照的学术高墙、李一冰的血泪悲情,直抵一个更温热、更鲜活、更扎根于大地的东坡。这本书本身,便是一次成功的“归乡”——让东坡从历史的云端,重新落回他深爱的人间烟火里。

  窗外夜色深沉,我在我的蜗居“放舍”合上于坚的书页,东坡的身影却愈发清晰。他不再仅仅是文学史册上那个光芒万丈的名字,而更像一位穿越时空的挚友,在灯火阑珊处,以他阅尽沧桑依旧温暖的笑容,轻声问道:“认得此心安处否?”于坚先生的书,便是递给我的一盏灯,照亮了与东坡隔世重逢的路。而这条路,最终通向的,是我们如何在各自的尘世里,栽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安宁澄澈的“雪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纸上重逢,我与东坡的隔世回响
咬定几句有用书
用语文的方式教好语文
滕州日报荆泉 7纸上重逢,我与东坡的隔世回响 2025-08-21 2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