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有一副自题书斋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真可谓意味深长,警策在耳。上联说读书要择有用书,抓住要旨,身体力行;下联讲要养育竹子般把儿孙教育得正直而有节操。我尤钟情于“咬定几句有用书”。其中“咬定”,突出读书应有坚定执著的品质;“忘饮食”,说明为读书要废寝忘食;“有用书”指好书,有价值有意义的书,强调读书要有所选择,不是什么书都拿来读。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当今之时,书海茫茫,鱼龙混杂。遇到一本书,莫急着去读,不妨先做个快速“质检”。因为孟子早就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然这里的“书”,本指《尚书》,后泛指书本。原意是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后来规劝、告诫后辈读书人不要盲目的相信或拘泥于书本,不要迷信于权威。爱上阅读,先学会选书。其原因有二:
一是,时间有限,须珍惜,要冰心见“月”。《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日月能存数千载,人生不过三万天。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我们按照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睡眠,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工作,再除去幼时前十年和老了后十年,那么剩下的时间就会变得非常有限。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这就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以便更好地享受和利用我们所拥有的每一天。这样看来读书时一定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独具慧眼,冰心见月,读有用的书,读经典的书,并从中汲取精神食粮来提高我们的素养。
二是,开卷未必有益,甚或有害,要慧眼识“珠”。好书是人类灵魂最纯洁的精华,而坏书犹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读什么其实比怎么读更重要,因此,读书要有选择,选“有用”,弃“无用”,远“有害”。这绝非汲汲于功利化,实际上是读书的智慧,也是阅读的必然要求。
首先,选读“做人”类的书。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做人”的书,算得上有大用,乃择书之首选。因为无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都是人类最杰出的文化思想结晶。优先阅读先秦诸子的原文经典和西方哲学的经典著作。有了先秦诸子打底,我们就有了“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底色;而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则帮助我们解决心灵智慧的问题,让我们不容易为外物所侵扰,这是打底和奠基的工程。还有那些点燃好奇心、抚慰心灵、激发思考的书,最滋养人心灵,像《红楼梦》《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巅峰,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也是择书之不可或缺。
另外,选读“专业”类的书。新课改和“双减”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课程建设的应用者和开发者,这更需要我们去扩大学科教学的边界,尽快走向学科的融合和跨界,而且要及时发现和破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思想与心理障碍,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和陪伴者,努力成为真正的人师,因此,要多读学科专业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这些都是我们教书育人、强身壮骨的营养剂。
最后,选读“无用的书”。生活是鲜活的,也是开放的,有空闲我们还要选读一些人文社科哲史等“无用的书”,这些“无用的书”看似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其实是我们修身养性、厚植文化素养的好帮手。
有道是:劣食伤胃,坏书有毒。因此,为了对自己的“阅读味蕾”负责,我们就要像对美食的挑剔一般,认真挑选每本要读的书,即使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从中“择其善者”而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