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谭庆楠
~~~ 杨红苏
~~~ 张世俊
~~~ 王士权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破与立中书写实干新篇
王士权

  当滕州市的晨曦穿透薄雾,洒在公司的办公楼宇与生产车间,我总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力量在涌动。这力量,源于国企人在创新转型浪潮中,以实干为笔,在破与立的抉择间,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破:打破惯性,勇闯转型“无人区”

  在国企的发展历程中,曾有过诸多“舒适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业务模式、管理机制,如同一条条既定的轨道,让企业运行平稳却也逐渐失去了突破的锐气。但创新转型的号角吹响,打破惯性成为必然。

  以某老牌制造类企业为例,过去它凭借传统工艺在市场站稳脚跟,产品虽能满足基本需求,却在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上远远落后于行业前沿。转型初期,要摒弃熟悉的生产流程,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研发新技术,阻力重重。企业内部有担忧:“新设备万一不好用怎么办?”“研发失败了成本谁来担?”市场也有质疑:“老牌子突然搞新花样,靠不靠谱?”

  然而,实干者从不等所有疑虑都消散才行动。企业领导班子带头,组织技术骨干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把前沿理念与本地实际反复碰撞。车间里,老师傅带着年轻技术员,对着新设备的操作手册,一点点摸索、试验。多少次,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团队成员连续数周吃住在厂里,泡面成了家常便饭,讨论声在深夜的车间里回荡。

  正是这种打破惯性的勇气与实干,让企业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产品。当新产品在行业展会亮相,精致的工艺、卓越的性能瞬间吸引了众多目光,订单纷至沓来。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让“老国企”的牌子在创新的光芒下愈发闪亮,也让其他企业看到,打破惯性虽有阵痛,但闯过“无人区”,便是一片新天地。

  立:锚定新标,筑牢发展“压舱石”

  打破旧有模式,是为了建立更适应时代的新体系。在创新转型中,国企既要立技术之新,更要立管理之新、人才之新,让这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在技术创新上,企业聚焦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一家家企业,瞄准人工智能在本地产业的应用场景,组建专项研发团队。团队成员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也有刚毕业的年轻学霸,大家思维碰撞,从算法优化到场景适配,一步步攻克难关。最终,研发出的智能系统成功应用于本地多家企业的生产环节,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成为行业内技术创新的标杆。

  管理创新同样至关重要。以往,国企的管理多依赖行政指令,灵活性与市场敏感度不足。如今,不少企业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建立起更扁平、更高效的管理架构。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企业能实时掌握生产、销售、财务等各环节数据,决策更科学、更迅速。同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创新成果、业绩贡献与员工薪酬、晋升紧密挂钩,极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人才是创新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多种方式汇聚人才、培养人才。一方面,加大对外招聘力度,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入;另一方面,建立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轮岗锻炼,让现有员工不断成长,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实干:国企人的最美底色

  无论是打破惯性的勇毅,还是建立新标的笃定,都离不开“实干”二字。在企业创新转型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实干者的身影。

  在项目建设现场,管理人员冒着酷暑严寒,紧盯工程进度与质量;在科研实验室,技术人员为了一个数据的精准,反复进行实验;在市场拓展一线,业务员不辞辛劳,奔波于各地洽谈合作……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每一个踏实的脚印,推动着国有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如今,滕州市国有企业创新转型的大幕正徐徐拉开,每一位国企人都是这幕剧中的主角。只要我们始终以实干为舟,在破与立的浪潮中勇毅前行,就一定能抵达高质量发展的彼岸,让国有企业成为滕州市经济发展中最坚实、最亮眼的支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不妨拜万物为师
秋日何可爱
路过
在破与立中书写实干新篇
滕州日报荆泉7在破与立中书写实干新篇 2025-09-08 2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