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滕州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日来上一碗暖暖的丸子汤

  李宁宁 文/图

  

  秋日寒气贴着窗棂渗进来时,灶台上那锅手工丸子汤总在咕嘟冒泡。猪肉碎裹成圆润的丸子在沸汤里浮沉,粉条吸饱汤汁蜷曲成半透明,黑木耳舒展如袖珍伞盖,鸡蛋丝与银耳若隐若现地勾缠。白瓷碗中盛一勺,胡椒的辛香撞上香草的清冽,热气从舌尖一路暖到胃底——这看似寻常的汤,藏着中国人对食物最朴素的智慧。

  

  揉捏的功夫最要紧

  

  手工丸子的妙处,全在一双手的揉捏功夫。肥瘦相间的猪肉不可用机器绞碎,需以刀刃反复剁成细茸,刀刃与砧板碰撞的节奏,轻重缓急全凭手感。肉糜里调入盐粒的瞬间,掌根顺着同一方向搅拌上千次,直到胶质渗出,扯起肉浆时能拉起银丝才算合格。这般力道与耐性,像是把时间的碎屑一点点揉进食物脉络里。

  老派做法讲究“三沉三浮”:生丸子入沸水即捞出浸凉水,冷热交替三次,外层蛋白迅速凝固锁住汁水。这般迂回往复,让肉丸既弹牙又饱含汁液,恰似老一辈人处世的中庸之道——不疾不徐间守住本味。

  

  五色五味的锅中交响

  

  一锅好汤的基底要干净。清水烧至将沸未沸时,先下泡发的银耳与木耳,前者如纱幔轻盈舒展,后者似墨玉沉静笃定。熬煮二十分钟后,汤汁渐成浅琥珀色,这时才放入冷水浸润过的粉条——若直接下干粉条,汤色便浑浊如淤。

  最需凝神的是下丸子。掌心蘸了冷水,虎口挤出肉糜成圆球,钢勺贴着边缘轻刮入锅。肉丸遇沸水表面瞬间凝结,内里仍是温柔的粉红色,像包裹着一颗跳动的赤子之心。待丸子半熟时,倒入打散的蛋液,手腕悬高细流成丝,沸汤中金黄绺绺如抽纱。此时撒胡椒不宜用研磨瓶,取整粒白胡椒杵碎,粗粝的颗粒在汤面星星点点,辛香更立体鲜活。

  汤勺舀起的瞬间,先俘获人的是气息。银耳的清甜混着黑胡椒的微呛,像早春的风里藏着未化尽的冰碴。咬破丸子时,肉汁混着汤水在齿间迸射,粉条的滑与木耳的脆交织成趣。蛋丝轻若无物却自带醇香,银耳滑过喉头时带出胶质的润,宛如给舌尖覆了层薄绸。

  最惊喜的是后调。吞咽后从鼻腔返上的香气里,能辨出香草叶残留的草木清气。那撮最后撒上的香菜绝非点缀,细碎的叶茎在热汤里释放出醛类物质,把猪肉的荤香托得更圆融饱满——如此精妙的平衡,恰似古琴曲里挑弦与揉弦的呼应。

  

  汤聚精华 营养丰富

  

  这碗汤的本真,在于食材间不动声色的成全。猪肉补气、银耳润肺、黑木耳活血的功效,在文火慢煨中化入汤水。蛋液里的卵磷脂裹挟着肉糜的油脂,化解了荤腥的滞重;胡椒粉的辛辣激发生姜烯酚挥发,既驱寒又助消化。就连被视作边角料的香菜,所含的维生素C也能促进铁质吸收,让猪肉的养分不致空置。

  各种食材的相遇,暗合中医“君臣佐使”之理:猪肉为君,粉条作臣疏导油腻;银耳为佐润泽燥热,胡椒当使调和诸味。没有刻意的药膳标签,却在食物相生相克间,完成对身体的悄然养护。

  丸子汤渐凉时,汤面结起薄薄油膜,恰似岁月包浆。这道无需名贵食材的汤品,在千家万户的厨房里流转百年,不变的是一双手揉捏温度的诚意。当勺子碰触碗底的脆响惊破暮色,恍惚看见无数双苍老或年轻的手,在蒸汽氤氲里将平凡食材点化成诗——所谓传承,不过是以敬畏之心,把光阴熬煮成治愈众生的温柔药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书展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6
滕州风物
轻食沙拉:吃得健康 保持身材
秋日来上一碗暖暖的丸子汤
手撕本地酱鸡
滕州日报滕州风物6秋日来上一碗暖暖的丸子汤 2025-10-09 2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