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时间如梭,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繁忙之余,经常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每每遇到事情,父亲的教诲犹如眼前。父亲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家风,我们牢记在心,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不能沾别人的便宜”
父亲的少年时光是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启的,而这种与读书的缘分与机会,也让他在16岁就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听我的奶奶讲,父亲当年考上微山二中,那是他能走出农门、吃上“公家饭”的唯一机会。入校三年后因家庭供粮困难,难以为继,即使学校再三挽留,父亲也不得不回家务农。不几日,识文断字的他被推荐到本村学校任教。对于这种命运安排,也不知道在那个正当意气风发年龄的父亲是否心有不甘,但家人们从未听到过父亲的一句抱怨,也是在那个年代里,他过早地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也许正是出于某种愧疚,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我的奶奶非常疼爱我的父亲,并把她的这位长子作为自己的骄傲,直至去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学校为小学和初中联读,因接收解放前大地主的田产而不断扩建,办学规模较大,是当时滕西一带的知名学校之一。“生源”很好,老家邻近微山湖,湖中盛产的肥美鱼虾为当地学子免费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让他们在贫困的年代里也能有一副健壮的身板。而姜桥村家家崇学、书香浸润、勤耕苦学的风气,让村中考出去不少学子,他们后来都成长为各条战线的才干。原济南铁路局、省属国企、原枣庄技校及枣庄农校的重要岗位都有姜桥学子的身影。辍学后,父亲在姜桥学校当了13年的代课老师,在代课教学的同时兼管学校财务,用算盘记账、算账堪称父亲工作中的“一绝”,在当时十里八乡是无人能比的。而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次学校用老师年末伙食“尾子”钱聚餐的事。还未入学的我其时正在学校逗留玩耍,看到伙房里父亲忙碌的身影,幼稚地想这次一定少不了我的“吃喝”,可最终等来的却是父亲出来撵我回家,当时还小的我虽读懂了父亲坚决让我离开的眼神,但耍赖不走的那份坚持也在看着老师们将一碗碗汤菜端进自己的寝室而最终消失。黄昏的古朴校园里,飘散着羊肉汤的香味,更伴随着母亲拉我回家的哭声。回家后的父亲,在母亲的埋怨声中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不要沾别人的便宜,更不能沾公家的便宜。”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里,我们兄弟仨逐渐读懂了父亲这句话的含义,并作为人生的教义,最终形成为一种家风。父亲教我们做事,更深刻地教我们做人的朴素道理。
“人大喽不值钱”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父亲调到了西岗公社工作。至于被调到公社的后勤岗位的原因,父亲一直没有给我们讲起过。当然与他算盘打得好、账记得清、人厚道实在有关系。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更多的是当时父亲的工资微薄,而能否找到一个让全家“农转非”的路子,家中三个孩子不至于再像他那样早早辍学,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吧。父亲坚持终生写日记的习惯,事后从多篇日记中,我们能隐约看到父亲对教育的眷恋之情和心中另一次不甘。父亲工作之余对我们的教诲很多,不仅言传,更多的是身教。其中的一句“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喽不值钱”的话,无论走到任何时候,言犹在耳,时刻自警自励。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件事。父亲每次从公社下班回姜桥老家的时候,只要到了村口,他总是从自行车上下来,推着自行车回家,一路上时不时同乡亲们打着招呼,有时遇到年长者,他会停下来,递上一支烟唠一会家常,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一辈子。记得一次临近暑假前,在镇上读书的我,体育课上把脚崴伤了,周六父亲接我一同回家,奇怪的是这一次到村口时,父亲并没有让我下车,而是一路推着我回家,并不时同老家人打着招呼。不知怎的,那条原本骑车只要几分钟的路,我们却走了很久,到家时,父亲额头挂着豆大的汗珠,还有那被汗水完全浸透的衣服,还有那“到底图个啥”的疑问让我难忘,直到后来,这个疑问被理解后也最终变成了我的行动。父亲平时话语不多,说话做事从不对人指手画脚,更没有颐指气使。他对家人非常温厚,且以身示范,经常教导我们要孝敬老人。在我们的记忆里,他老人家从没有跟爷爷奶奶大声说过一句话,红过一次脸,有时爷爷说几句硬话,他也仅一笑带过。对于村里人,父亲都是以礼相待,只要谁家有困难,父亲听说后,总会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他曾经对我们说,我们家能力有限,锦上添花的事情可以不做,也做不得,但雪中送炭的事情却要多做。到底父亲做了多少雪中送炭的事情,家中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一直到后来才有了答案。父亲去世多年后,还有亲戚来我们家还账,最高的几千元,少的也有几百元,大多是些谁家生病着急用钱和谁家娶媳妇临时挪借等款项,而我们翻遍了家中抽屉,却半张借条都找不到。日常生活中,父亲也常告诫我们诸如不要踩门槛,不能随便坐堂屋的太师椅,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大人吃饭聊天时不能随便插嘴等等,我们兄弟三人虽是心中不解,但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照做就是了,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而有些好的习惯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有了更好的体现。有时,父亲对我们也是非常严厉,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我骑着一辆崭新自行车到父亲的单位去找他,也许是虚荣心作祟,我在院中将自行车“倒链子”的声音弄得格外“悦耳动听”,听到声音迎出门的父亲二话没说,抬脚就把车子踢倒。现在依然能记起他那因生气涨红的脸。而事后父亲的那句“做人做事要扎实低调”,让我铭记了一辈子,也每时每刻警醒着我。
“勤为天下先”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时过境迁,随着二弟考上重点大学,“农转非”不再是家庭中最急迫的选项。后来,父亲转岗到煤矿工作直至退休。他常挂到嘴头的话是,勤能补拙,做人要勤,勤为天下先。干事要勤奋,干活要勤快,生活要勤俭。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每周都要回家向父亲汇报工作情况,在耐心地听完我的话后,父亲会问“干得究竟啥样,领导满意吗”“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跟同事搞好关系了吗”等问题,却很少问起我的工资收入是多少。他经常告诫我们兄弟仨为人处世要干净、廉正、爽直,而千叮咛万嘱咐并作为一条家庭纪律的就是不让我们给他买东西。有一次,我说同事喊吃饭却没有让我花钱,父亲严肃批评了我,并坚持要我尽快回请,不要随便欠人情,贪图小便宜。退休后,父亲便与母亲利用老家的大院子种植起了花草,父亲在家精心培育,母亲则担任起销售工作,每逢附近的集市,她便推着三轮车去兜售,后来,二老又干起了来料加工的活儿,一来二去,倒也积攒了一些小钱。父亲常给母亲说,虽然他退休金不多,但趁着自己现在身体还行,可以多劳动一点,这样既可以挣点零花钱,也能少给孩子们添些麻烦。父亲始终想着别人,也很少麻烦别人,即便在他晚年的时光里,仍然勤劳地为这个家操持着,为这个家,他辛苦了一辈子。父亲的口袋里面总是会装两种烟,在外遇到乡邻朋友,他会递上一支好一点的,而自己抽的永远都是最孬的,这一点非常像我的奶奶。对此,他曾留下这样一句顺口溜:“好酒好烟敬乡邻,艰苦朴素严自身。”他接烟技术也是一流,一捻一搓之间,剩余的烟头与新烟便结为一体,这都是老家人与父亲同事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事情。父亲在老家生活期间,邻里亲戚家中有红白事,都十分乐意请他去帮忙,而忙完回来的他每次都是沙哑着嗓子,要歇息几天才能缓过来。母亲也总会半是嗔怪半是心疼地埋怨:“人家请你帮忙不需要搭烟酒饭,而我们家却要搭上治嗓子的药。”这是因为父亲给人家帮忙一般不会在主家吃饭,但母亲埋怨归埋怨,只要人家有事一喊,她又会一边催促着出门一边唠叨着要他多喝水。随着父亲年事渐高,我们就将父母接到了城里生活。对于自己偶然得到的某纪念馆的临时工作,父亲高兴得不得了,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工作场所与周边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份工作也让勤劳本分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享受到了一段难得的快乐时光。勤劳让他一生无悔。
忆往抚今,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前几天与一中工作的一位亲戚闲谈中,他言及我父亲的子孙中走出了四位大学生,而且都是滕州一中毕业,两个985,两个硕士,学以进步。这一刻,我禁不住想起了父亲,在泪眼婆娑中,我又仿佛看到了想象中那位微笑着的16岁少年又背起了行囊……也许,在时光的轮回中,我们正接续着传承,而这种传承中,孕育着新的希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