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昊 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聚焦群众关切,从组织管理、风险防范、应急处置与支撑保障、社会共治等方面系统施策,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树典范,扎实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
我市整合设立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统筹负责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针对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农业病虫害、雨雪冰冻、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领域,市防减救灾办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建立“1+9+21+N”指挥运转体系,制定责任分工,遇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市领导及各相关成员单位在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联合值班、应急处置,各镇街、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措施。
为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我市从组织指挥、风险防控、救援队伍建设、物资储备等方面,全方位指导镇村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近两年,全市已建成21个防汛重点村、98个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站(点)和63个基层救援站(点)。同时,强化装备配备,投入1580余万元为各镇街补充配备消防车、应急照明、水泵、发电机、卫星电话等10余类应急救援装备,为市级救援力量添置大型排水抢险车、长臂挖掘机、救援船艇、无人机、除颤仪等先进设备,提升市、镇救援队伍的快速处置能力。
我市持续深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市镇村三级及相关部门联动的隐患排查巡查机制,形成自然灾害隐患清单,编制镇街、村风险隐患分布图。对1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18座水库、218座塘坝及低洼易涝区等重点部位逐一落实人员监管,实行动态更新管理。聚焦危化、工贸、矿山、景区等重点行业领域,指导企业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投资3.6亿元实施的“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防洪保安全”等项目工程,有效提升了抵御极端灾害天气能力。
在增强监测预警能力方面,我市定期组织职能部门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联合会商,印发风险分析报告,发布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和公众。建立智能化灾害预警机制,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实现对灾害易发区、水库、森林、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区域的监测预警全覆盖,提升非煤矿山安全水平。构建市镇村三级应急预案体系以及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队伍为支撑、社会力量为辅助、专家队伍为指导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持续补充更新应急物资装备。此外,启用“智能AI应急叫应平台”,将253名关键岗位人员纳入应急叫应名单,确保极端天气下指令直达、响应迅速、信息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