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上海闵行区摄协赴滕参观学习第六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并签约合作
~~~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滕州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王洪波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人文交流成为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教育承担着培养跨文化素养人才的使命。滕州作为齐鲁文化重要发源地,拥有7300余年文明史,滕国故城、鲁班墨子文化、民俗艺术等资源涵盖历史、哲学、科技、艺术多领域,为开发研学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将本土文化与跨文化教育结合,打破课堂边界,让中外学生在实地研学中触摸文化脉搏,是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外人文交流的创新实践。

  本文聚焦基于滕州文化资源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深入挖掘滕州历史遗迹、名人文化、民俗艺术等资源,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构建兼具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旨在促进中外学生人文交流与相互理解,提升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为中小学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突破当前校本课程文化挖掘不深、跨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探索科学系统的课程开发路径,通过明确目标、优化内容、创新实施、构建评价体系,打造特色研学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研究意义:教育层面丰富研学课程内容形式,为素质教育落地提供路径;文化层面推动滕州文化传播与中外文明互鉴,培育文化自信;实践层面形成可复制的课程开发模式,助力中小学中外人文交流规范化。

  

  二、滕州文化资源概述

  

  (一)历史遗迹资源 滕国故城与薛国故城是承载先秦文化的核心载体。滕国故城始建于西周,保留“前朝后寝”布局,出土的青铜鼎、编钟等文物为研究周代礼乐制度提供实物证据;薛国故城作为保存完整的东周诸侯国都城遗址,宫殿、作坊、墓葬群等遗迹清晰,见证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风貌,二者均为中外学生实地探究的“活教材”。

  (二)名人文化资源 鲁班被尊为“百工圣祖”,其发明创造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创新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和平思想,在光学、力学等领域的科学成就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其理念易于引发中外学生共鸣,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

  (三)民俗文化资源 滕县木版年画以五色套印为主,题材丰富,工艺精湛;柳琴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腔婉转、表演生动。传统手工艺中,滕县松枝鸟造型逼真,鲁班锁蕴含榫卯结构与力学原理,兼具观赏性与实践性,为中外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优质载体。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的情境性与主动性,主张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通过实践、探究与交流建构知识。中外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工艺体验、思想讨论等活动,主动建构滕州文化认知,在跨文化互动中理解多元文明,契合建构主义核心主张。

  (二)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人的智能包含语言、逻辑、空间、人际等多个维度。滕州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场景:历史探究发展语言与逻辑智能,手工艺制作发展空间与动觉智能,跨文化合作发展人际智能,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文化教育学理论 主张教育的核心是文化传承与创造,通过文化熏陶实现个体发展。课程以滕州文化为纽带,让中外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文化多样性,实现文化传承与跨文化理解的统一。

  

  四、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中外学生系统了解滕州文化核心内容,掌握历史遗迹、名人思想、民俗工艺的关键知识。培养资料收集分析、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准备-实践 -总结”完整研学过程,掌握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小组探究等学习方法。在跨文化合作中学会尊重差异,掌握沟通技巧,形成自主与合作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滕州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中国学生文化自信,让外国学生客观认知中国文化。培养文化包容心态,促进中外学生相互理解与友好交往,树立平等开放的跨文化理念。

  

  五、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主题模块划分 滕州历史文化探寻(6课时):通过专题讲座建立基础认知,组织故城实地考察,设置“古代都城规划智慧”跨文化探究课题。

  鲁班与墨子文化研习(8课时):讲解名人思想与成就,开展工具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等实践活动,举办“和平与创新”跨文化论坛。

  民俗文化体验(6课时):邀请民间艺人开展讲座,安排年画、鲁班锁等手工艺制作实践,举办民俗文化成果展示活动。

  (二)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 按“基础认知-深度探究-实践应用-文化交流”逻辑梯度组织内容,采用《研学手册》、多媒体资源包、跨文化沟通手册、实践操作指南等多元化载体呈现,增强学习实用性与趣味性。

  

  六、校本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选择 项目式学习法:以 “滕州文化跨文化传播”为总项目,设置子项目,学生分组完成从资料收集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情境教学法:复原历史场景、搭建民俗体验环境,增强学习沉浸感。跨文化合作学习法:中外学生混合编组,分配角色任务,在合作中交流文化、互助学习。

  (二)教学资源利用 整合校内图书馆、实验室、跨学科教师团队等资源;与博物馆、文化遗址、民间工作室建立合作,邀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丰富课程资源。

  (三)教学活动安排 前期准备阶段(2 周):完成资源调研、方案修订、行前培训与物资准备;实地研学阶段(4周):按模块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总结反馈阶段(1周):组织成果汇报与交流分享,收集课程反馈。

  

  七、校本课程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权重60%):涵盖知识掌握(20%)、能力提升(30%)、情感态度(10%)。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权重40%):包括教学过程(15%)、资源利用(10%)、课程满意度(15%)。

  (二)评价方法选择 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校外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确保评价全面客观。

  

  八、研究成果

  

  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包含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研学手册等核心资料的完整体系,可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

  教学案例集:收录典型教学案例,详细记录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与反思,为同类课程提供参考。

  研究报告:系统阐述研究背景、过程、成效与建议,为课程优化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师生作品集:汇编学生研学作品与教师教学成果,见证课程实施成效。

  

  九、讨论与反思

  

  (一)创新点 实现地方文化与跨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理论-实践-交流”完整教学链条,采用中外混合编组模式,提升跨文化交流实效。

  (二)挑战与解决思路 文化差异导致沟通障碍:前期增加文化基础认知,编制沟通手册,教师适时引导。

  校外资源稳定性不足: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争取文化部门支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评价精准性不足:优化指标体系,采用 “观察记录+成果分析+自我陈述”综合评价方式。

  

  十、结论

  

  本课程通过挖掘滕州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研学课程体系,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流的有机统一。课程实施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与跨文化能力,为滕州文化传播搭建了平台,形成的成果为同类课程开发提供了借鉴。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内容、拓展资源、加强校际合作,推动课程推广与完善,为培养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注:本文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研究所2024年度人文交流专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滕州文化资源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CIPE-YXSJ-2024018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金色年华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沪滕摄协缔结友好 共探文化摄影新篇
滕州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滕州日报文体6滕州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25-10-31 2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