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旬的贾平凹老师推出第23部长篇小说《消息》,这不仅是文学新作,更是一位文学行者对土地与时代“呼吸”的深刻记录。作为《秦岭记》“北山篇”,这部笔记小说以独特文体、宏阔视野与深邃哲思,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北方山川与灵魂的窗口。
《消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5年5月出版,全书四部分共93个既独立又相通的短章。叙事地理脉络清晰而诗意:从晋陕大峡谷起步,顺渭河、黄河等水系展开,最终聚焦关中平原以北的荆山、嵯峨山等文化底蕴深厚区域。贾平凹历时两年,深入陕、甘、晋、豫、鲁五省九十余县实地采风,关注渡口摆渡人、山中隐士、田间农人等寻常百姓。采用“实访照录”笔法,记录鲜活的民间物事、生态风貌及深藏的文化密码。书名“消息”源自“天之气与地之呼吸”这一东方哲学意象,题记“百草兴奋,群生消息”则奠定了关注万物生息、生命流转的核心主题。
《消息》最显著的特点是文体的自觉创新。它接续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志人”“志怪”传统,又注入现代新闻“实录”基因。这种“笔记-新闻”混合文体,打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线性叙事枷锁,形成内在气韵相连的网络状结构。93个短篇如93块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北中国广阔地域的社会生态与精神面貌。农田耕作、古塔传说、隐士片语、集市交易……这些微观“消息”以白描手法冷静记录,共同拼贴成当代乡土中国宏大而细腻的“精神地图”。这不仅是形式实验,更是内容表达的必然——它以更贴近生活本真的方式,捕捉时代的复杂多样。
贾平凹将地理空间的行走勘探,提升至叙事本体和哲学象征高度。晋陕大峡谷的险峻、渭河的沉静、荆山的苍茫、嵯峨山的孤高……这些地理坐标不再是故事背景,而是承载文化记忆与集体无意识的“角色”。作品通过构建“水经流图”式叙事路径,将北山乃至更广阔黄土地理景观转化为富含隐喻的象征符号。“河流”既是地理存在,也是时间、历史与生命源流的象征;“山脉”既是自然屏障,也是文化积淀与精神高度的隐喻。这种地理空间符号化处理,使《消息》超越一般乡土文学,成为探寻地方性知识、挖掘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行走文学地理志”。
超越具体人事描写,《消息》蕴含宏阔生态关怀与深沉生命哲思。它将视角从“人类中心”拉回“天地共生”,不仅记录人的生存状态,也关切草木生长、动物习性、山川变迁、气候流转。“百草兴奋,群生消息”的视野,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古典宇宙观在当代文学中的回响。作者在后记强调“记录所爱而非所见”,这“所爱”正是土地上一切生命形态及其内在联系。生态变迁与历史遗存并置叙述,虚实交织,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短暂与永恒等命题。这使《消息》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记录,更是对生命存在的哲学观照。
以《文笔峰》为例:一座形似毛笔的山峰孤耸于平原,山下老人仍坚守祭拜传统,年轻一代却已渐行渐远。这个短篇以其简练的笔触,捕捉了一个文化符号在当代的生存状态,与其他记录文化变迁的篇章共同编织起深层的意义网络。
《消息》是贾平凹的文学“变法”。他摒弃传统叙事,通过鲜活“消息”呈现立体、呼吸着的真实中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作品提醒我们聆听被掩盖的“群生”微语——真正的“消息”在山谷回响、田埂足迹之中。这份“大地备忘录”,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深沉而富有弹性的文学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