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记“红色摇篮”张汪镇懋榛小学
~~~
~~~
~~~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家乡党史 追寻革命足迹
——记“红色摇篮”张汪镇懋榛小学

  提起懋榛小学,人们或许不太熟悉,但这所农村小学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解放前原滕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

  滕州市张汪镇五所楼村,东南与薛城区接壤,西南与微山县相邻,位于滕州、微山、薛城三县市交界处,总人口达三千余,是滕南一带有名的大村庄。

  “懋榛”是五所楼村远近闻名的富豪老弟兄七个(号称七大门)中老三李化西之别名。他博学多才,考中秀才,故有“三秀才”之美称。他虽系富豪,却不以物喜、不附权贵,在村邻一方,素有美誉。李天倪是“七大门”老五李化宣之三子,过继于其三叔李化西(懋榛公)为嗣子。1929年,天倪先生用懋榛公的遗产,创办了一所小学,命名为“懋榛小学”。

  懋榛小学规模不大,但环境幽雅。学校坐北朝南,院墙内外,松柏成行,绿杨成荫。学校大门前,是开阔的操场。操场北侧,立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篆刻着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先生撰写的“懋榛小学纪念碑碑文”。正对校门是一条笔直的沙子路,两边各有三排校舍,青砖灰瓦、朱漆廊柱、玻璃门窗、木制桌椅,这在当时大多还住着土墙草屋的农村,已经相当豪华了!

  学校第一任校长李季民(后加入共产党)系“七大门”老七李化之的儿子。他思想开明、同情革命。学校十余名教师,均系滕南一带思想进步、博学多才的知名人士。当时,滕县党组织遭到破坏,中共党员李叔铭(李季民三哥)、王右池、张学周、李景黄等先后到懋小任教,他们以教学作掩护,暗地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春,张学周、李叔铭、王右池自发成立了中共滕县懋榛小学党支部,这便是原滕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支部在教师和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先后发展了李季民、李文甫、杨广立、杨继元等进步师生加入党组织。支部创办了《图存报》,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其影响下,当地民众抗日情绪日渐高涨,不少村庄组建了抗日农民救国会,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七七事变”后,懋榛小学被迫停办,广大进步师生纷纷投身抗日前线。共产党员李叔铭与李乐平等组织“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在东山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1941年,李叔铭奉命率部去泗水一带执行任务,路遇日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叔铭身先士卒,率部英勇抗击,不幸壮烈牺牲。共产党员杨广立,追随李叔铭、王右池等参加“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因作战英勇,屡获嘉奖。后来,杨广立调任“铁道游击队”担任政委,打造了一支威震一方的“飞虎队”。他率部转战大江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我滕州三位开国将军之一。还有很多懋榛小学走出的优秀师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投身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红色摇篮”之美名的确当之无愧。

  还要特别铭记懋小的创始人李天倪先生。他倾心爱国,日军进攻山东时,身在德州的天倪先生坚决守土抗战,这才有了著名的德州血战。德州沦陷后,天倪先生洞察到韩复榘准备弃城南逃的阴谋,毅然回老家组建地方武装,坚持抗日。就在返家途中,被韩贼暗探跟踪尾随,在原滕县警报楼之侧公寓内惨遭暗杀。

  解放后,懋榛小学改名为五所楼小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上世纪80年代最辉煌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共三十多个班,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可惜随着校区布局调整,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到2010年,学校被撤销。所幸其遗址尚存,并于2011年12月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党委、政府也将其列为爱国教育基地,拨专款进行修缮保护。这既是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城事
   第4版:城事
   第5版:专版
   第6版:民生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
   第9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第10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第11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第12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第14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第15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第16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第17版:专版
   第18版:专版
   第19版:专版
   第20版:专版
   第22版:专版
   第23版:专版
   第24版:时代楷模公益广告
16
讲述家乡党史 追寻革命足迹
信念如磐忆党恩
信仰
滕州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16讲述家乡党史 追寻革命足迹 2021-07-01 2 2021年07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