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闻“国学”二字,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用什么来比喻心中国学的形象呢?像那手中闪亮的宝石吗?不,还有些距离感。是像远处美丽的风景吗?还不够。我们内心多少有种意识——国学除了华丽与遥远,还高高在上,就像夜空中的星。
本人学识短浅,只是描述自己对国学的印象,不知各位是否有同感。那么,国学距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国学,便是我国传统的学术,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面对《道德经》《庄子》等古人著作,加之其语言形式为文言文,我们不由地认为其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面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专业文献,作为“外行”,我们难免只是走马观花,认为很有道理,但不知为何是这样;面对《史记》《汉书》等史书,其中某某几年等各式纪年法,或者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地地名,都让人望而却步,即便鼓起勇气开始阅读,不久也会眼冒金星败下阵来。这的确是阻挡我们亲近国学的障碍。
这么说来,国学是一个“门槛高”的学问。确实如此吗?不是。我们平常所用的歇后语、成语、谚语;节日习俗比如说过年放鞭炮,贴春联,还有端午龙舟,元宵灯谜,这些离我们都不远,就在生活当中,不经意地被使用。所以,国学所纳范围极广,部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仰头看那些古籍,抛开文字,感受其思想,我们看到:仁、礼、诚信、民本、孝顺、宽容、勤劳、节约……这难道不是我们从小就被要求所拥有的品质,所认同的价值观吗?我们惊奇地发现,先贤的著作论说的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只是在教导我们如何为人。
一切便豁然开朗。国学不是天边的星辰而是我们身处的宇宙,感觉触摸不到是因为我们就身处其中,就像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类。身处其中,距离便无从谈起。
一呼一吸,被国学滋养的我们,又当怎样对待国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