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2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人才赶到对手那里
唐宝民

  公叔座是魏国的相国,他有个弟子兼助手,叫公孙鞅,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公叔座很赏识他;后来,公叔座病重时,就想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希望能由公孙鞅接任自己的相国之位。于是,他对魏惠王说:“我的弟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才能非凡,希望大王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但魏惠王根本没瞧得起公孙鞅,他认为公孙鞅太年轻了,嘴边没毛、办事不牢,怎么能担当得起相国的重任呢?公叔座便继续做魏惠王的工作,说公孙鞅如何如何优秀、一定能担当大任……魏惠王被他说得不耐烦了,起身要走;公孙座急了,对魏惠王说:“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把他杀掉,不可让他踏出国门半步!”魏惠王答应了。但公孙鞅毕竟是公叔座的弟子,两人感情很深,公叔座不忍心让公孙鞅就这么死掉,所以,最终还是对公孙鞅讲出了实情,让公孙鞅立即逃走。公孙鞅便连夜逃离了魏国。以后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这个公孙鞅逃到了秦国,帮助秦国变法图新,等他再回到魏国时,身后是浩荡的秦军。祝勇先生就此评价说:“很多年以后,就是这个不入魏王法眼的年轻人,帮助秦国强大起来,并一举灭掉了魏国。黑压压的秦军攻过来的时候,魏惠王捶胸顿足、悔之晚矣。”

  樊知古是南唐人,醉心于科举,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仕途经济之路,然而,虽然他的成绩十分理想,但还是名落孙山。樊知古对南唐绝望了,便来到北宋投奔了赵匡胤,赵匡胤虽然是武夫出身,但很重视人才,认为樊知古是个可造之才,便给予重用。南唐之所以能偏安江南,是因为凭借着长江天险。北宋对于长江的情况不了解,所以不敢贸然出兵。樊知古受到重用后,就以钓鱼为名跑到采石矶偷偷测量水情,获得了长江重要的水文数据。开宝三年,樊知古便向赵匡胤献计说:“可造舟为梁,以济王师,如履坦途。”赵匡胤采纳了樊知古的建议,根据樊知古提供的资料在采石矶建造浮桥,开始了渡江战役。五年后,南唐灭亡。

  张元是北宋人,此人同样一心想走科举之路,于是日夜苦读,在乡试、省试中顺利过关,然而,参加殿试时,他却落榜了。张元十分不服气,认为大宋朝廷有眼无珠,竟然让自己这样一个人才落榜了;因为没考上给县里丢了脸,所以,回到家后,张元又被县太爷派人打了一顿。张元这个气啊,痛哭一场后,投奔北宋的敌国西夏去了。张元到西夏后,受到了西夏国主李元昊的重用,让他参与军国大事、替西夏攻伐宋朝出谋划策。张元果然不负所望,为西夏出了许多点子,使西夏得以在与北宋的战争中接连取胜。好水川一战,西夏打得北宋满地找牙,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纷纷议论:“西夏的那个谋士是谁?竟有如此才华!”有知道的人说:“就是当年在本朝落第的那个小子。”张元离开北宋时,曾悲愤地写了两句诗:“好着金笼收拾取,莫教飞去别人家!”在攻克了北宋的城池之后,他出了心中的恶气,写道:“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大驾至此!”

  有这么一句话:不作死便不会死。自毁长城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一种办法是:把人才赶到对手那里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曹沫之勇
宋高宗选太子
把人才赶到对手那里
不抱怨的人才受欢迎
怕小刺而果断不吃那种鱼
滕州日报荆泉7把人才赶到对手那里 2023-03-25 2 2023年03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