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断交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讲的是管宁和华歆的故事,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在园子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金子,管宁不予理睬,而华歆将它捡拾了起来。另一次,两人读书时,有华丽的车从门前经过,管宁不为所动,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气愤地将他们所坐的席子一分为二,与华歆断交。从此,割席断交这个成语诞生了。随着这个成语的流传,管宁和华歆的故事也被大家所知晓。
由《三国志》的《管宁传》中,我们得知管宁确实是一个“心怀道德,胸藏六艺,清净谦虚,廉洁清白”德才兼备的人。那么华歆真是一个贪慕钱财,爱慕虚荣不值得交往的朋友吗?其实不然。
《世说新语》中提到一件事,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途中遇到一个人向他们求救。华歆不想帮助,王朗以船还宽敞为由,坚持救助。看到这里,肯定有人心想,华歆果然是个见死不救之人,不可交之。没想到,故事后面发生了反转。强盗追来了,王朗想将刚才救的人丢下不管,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乘我们的船,怎么能因为情况危急便弃之不顾呢?”于是仍然像当初那样,照顾那个人。由此,华歆的人品可见一斑。
华歆还是一个心胸宽大的人。在古代,许多人视自己的名声如珍宝,管宁割席断交让华歆形象扫地,成为交友上的反面教材。然而华歆不仅没有记恨管宁,还处处帮助他。《华歆传》里写道,华歆官至司徒时,曾因管宁品德高尚、卓尔不群而向天子推荐;后来,他官至太尉时,又上书欲让位于管宁。可见华歆并不是一个汲汲于名利、睚眦必报的人,而是一个秉持公心,任贤举能的清官。
史书对他的评价极高,称他为:“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觉得还应割席远离吗?
由此可知,我们不能仅凭一两件小事,就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位人物都是复杂而多维的,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当具备一种历史的同情心和深度的洞察力,去探寻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与时代背景,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表现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避免将他们简化为单一的形象或标签,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人物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