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比长河落日,没有小桥流水,又无十里风荷,可东山下那方不起眼的小池,却依然蓄满了景致,鼓足了情绪,攒够了意趣,徐徐铺开一幅它独有的金秋画卷。
要等,等一个阳光不燥的午后,一个人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甚至有点慢吞吞地踱步到小池边才好。找一块平整净的石头坐下,看几眼池水,拈几株衰草,吟几句秋词,想象便顿时生出了双翼,心起涟漪,有所动情。
小池边成片的旱柳,叶子已由青绿渐变为金黄,用力地瞧过去,甚至可以发现翠绿和金黄里夹杂着的几许暗红。西风一起,那一堆堆的色彩,恣肆地飞舞,洋洋洒洒,放浪形骸;那一堆堆的色彩,敢与天外的残阳,力争几分生命的寥廓与蓬勃。这便是金秋以小池为画板,以柳色为颜料,而调出的五彩,泼出的斑斓,造出的意趣。
小池的中央,仍有残荷挺立。你也许会说,这些曾经集世人怜爱于一身的宠儿们,花瓣衰残,莲蓬枯黑,茎秆断折,早已失去了夏日的繁华,哪还有半点意趣可言?是的,季节无情变换,让它们失去了光泽与怜爱,可时光不停流淌,也同样让它们收获了傲骨与敬重。它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小池中独立,不言失败,不诉离殇,不说苦痛。即使终会有那么一天,深秋的重霜,凛冬的寒雪会继续摧残它们的形体,让它们悲惨地沉入水底,但在此刻,它们选择的是无畏,是不惧,把不屈与坚韧镀在了生命的底色上。这难道不是存在于这方小池中的意趣吗?
小池不过几十米见方,没有奔流的急湍,没有震撼的涛声,甚至也没有山间小溪流动的清韵。翻开它的书页,找不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浑然天成,也找不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相似闲愁,更找不到“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绰约多姿,可是它的深沉、安详、静谧,依然展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力量。深沉,也许是它在努力地思考;安详,也许是它坦然接受了繁华后的落寞;静谧,也许是它在默默地积蓄力量,期待着未来的“水清莲媚两相向”。
偶尔会有健硕的水鸟掠过水面,高亢地鸣叫几声,亦白亦灰的羽毛就像一道道灵动的光影,或落在出水的石头上,慵懒自在;或停在草籽成熟的池岸边,悠闲觅食。候鸟们都将陆续启程,去寻找更加温暖的栖息地,而这些忠贞的留鸟们,要终生留在此地,不迁不移,为这方小池添上几笔能飞的意趣。
不远的天上,堆积的乌云缓缓压来,一场不知是大是小的秋雨正蓄势待发。
秋雨中的小池,想来不会有太多的清丽和美好,但只要你读懂了小池的内心,领悟了小池的意趣,即使只有变黄的败柳,孑立的残荷,不动的死水,孤单的留鸟,你也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小池是大自然最鬼斧神工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