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北京市教委宣布:秋季学期起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一时间调整,很快上了热搜,背后缘由耐人寻味。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三伏天达40天之久,几乎都在33°以上高温行走。即便如此,8月15日高三毕业班还是提前开学了,一周后高一的军训如期举行,初一的军训则紧跟其后,期间针对老师们的暑期师德师风培训一如既往。笔者所在地市的中学基本如此,相信其他地方也大同小异,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这种反常做法大家已经见怪不怪,都习以为常地默认了。因为教育的内卷远未到尽头,整个假期都在上课的尖子班也不是没有,焉知普通班就不能再抓得紧点?只要学生和家长承受得住,寒暑假进一步缩短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都北京竟然逆潮而行,这让此前那些在盯着课间10分钟做文章的学校和老师情何以堪?如何应对?须知因为安全等问题,有的学校早已压缩成8分钟6分钟的课间,上节课老师前脚刚走,下节课老师就已进了教室,美其名曰无缝衔接。下课铃一响,老师一出教室,学生就得飞奔向厕所,然后抓紧回来。
很久以前,学校还有大课间之说,中午两节课后学生可以做一下课间操,有20—3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不知从何时起,大课间悄然消失了,一律以课间10分钟安排。就是这10分钟,也常常被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以各种理由安排上了。比如有些责任心特强的老师,下课会叫一大堆学生去办公室背啊,写啊,各种检查订正啊,直到上课铃响起,才放学生回去,但不忘叮嘱“下了课再过来”。至于随意拖堂,晚自习讲课,周六周日补课,更是司空见惯——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这一科多得三五分。学生每天的学习总时间是固定的,时间就是成绩,成绩就是一切。对此学校的管理者向来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乐于旁观:学生课间不能在走廊大喊大叫,跑动打闹了;老师坐班里看住学生,还能出成绩,哪还有比这更好管理的学校?就差评选“人气最旺办公桌”了。
如此一来,校园没了欢笑声,课间没了嬉闹声,师生间没了谈笑风生。从小学到高中,所有校园都一片静悄悄,也算是这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不知那些一墙之隔的小区邻居,透过窗户看不到校园里有学生走动,也听不到一点吵闹声,会感到悲哀呢,还是庆幸?
基于此,今年上半年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确保学生课间10分钟,足以证明课间10分钟已经名不副实——前面老师拖堂三五分钟很常见,后面老师提前一两分钟也很正常,算来学生只有3分钟左右课间休息,收拾一下书本,伸个懒腰就差不多了,如果上厕所还要排队,根本来不及。长此以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保障?“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的教育理想岂非空言?
教育的本质如同农业,慢工出细活,绝不能用搞工业流水线生成的方式抓教育。当学校过多地借鉴了行政、部队、企业、金融等部门的工作管理方式,大搞精细化管理,便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初心,结果只会越搞越累,欲速不达,越卷越迷惘。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教委作出了如此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我举双手双脚欢迎。更为可贵的是,北京还规定,义务阶段的学生上、下午还各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在校每天课间总时长小学阶段不少于90分钟、初中阶段不少于105分钟。不但直接把课间延长到15分钟,而且引导师生走出教室,享受更加健康有活力的校园生活,当然更有利于全面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但愿北京教委的这一决策能够落地生根,在新学期为扭转教育的深卷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更希望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教委也有类似举措,切实结合本地学情,为教育的常态化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