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在苍松翠柏所掩映的滕州市烈士陵园内,在风景秀丽的仁山之巅,我仰望一座丰碑。
这座碑,气势雄浑、端庄肃穆,通体38米的高度像巍巍柱石一样伸向海洋般湛蓝、净阔的长空,洁白无瑕的碑身吸引的是崇敬的目光,唤起的是红色的激情。
碑身正面“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十三个遒劲的大字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发射出夺目的光芒;纪念碑四周汉白玉浮雕场景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英勇无畏的战斗故事,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先占京津,再犯齐鲁,兵燹所至,百姓罹难,生灵涂炭。1938年3月,鲁南重镇滕县、峄县、枣庄等地先后失守,日军铁蹄踏上了广袤富饶的鲁南大地。在生死存亡之际,淳朴敦厚的鲁南人民未被侵略者的淫威所吓倒,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高高举起的“抗日救亡”大旗指引下,怀着对日军的血海深仇,纷纷投入到英勇豪壮的抗日洪流之中。1938年5月,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下,一支有600余人组成的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在滕县、峄县边界集结整训,誓师抗日,轰轰烈烈的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由此爆发。顿时,浩淼微山湖畔、巍巍抱犊崮山区、古老运河两岸,处处燃起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熊熊烈火,革命的风暴迅速席卷了鲁南大地。
为了打碎敌寇强加的锁链,为了夺回陷落的大好山河,抱定决死之志的义勇总队战士们,手中的枪握得更紧了。他们在津浦路沿线灵活打击日军,他们在敌人安设的据点痛击伪军,他们在设防严密的村寨歼灭顽军。一个又一个胜利,振奋的是广大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坚定的是广大民众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义勇总队高度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一寸土,也绝不纵任敌人侵吞,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一棵树,也绝不容许敌人毁坏,因为它是长在中华的大地上。”义勇总队政委何一萍的政治动员深深铭刻在每一位战士的心田。但是,1938年6月一场战斗,年仅25岁的何一萍在对敌作战中壮烈牺牲。战后,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满怀悲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热血满腔愤义师,锄奸未尽竟长辞。独留豪气摧敌胆,先把宏躯奠国基。与何一萍一样英勇牺牲的义勇总队将士们还有很多,洪振海、孟昭煜、张鸿仪、渠玉柏、杨际元、李淑铭……一个个意志坚定的革命青年为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无畏冲锋,把满腔的热血遍洒鲁南大地。
1938年8月,义勇总队东征抱犊崮山区,后来几经改编,于1945年8月编入山东解放军野战兵团第八师,升级为野战部队,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闻名全国的鲁南铁道大队(俗称铁道游击队)就是在义勇总队领导下所建立的一支小型抗日武装。游击队员们活跃在铁道线上,扒火车、搞机枪、打洋行、炸桥梁,被陈毅誉为“津浦线上的一群小老虎”。
为了纪念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这段光辉历史,为了永远铭记在抗日武装起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中共滕州市委、市政府在滕州市烈士陵园内修建了这座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从义勇总队走出的滕州籍开国将军、中共中央对台办原主任杨斯德题写。纪念碑现已成为鲁南地区著名的红色地标,每年约有20余万名干部群众前来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
追思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人们在瞻仰革命先烈英勇事迹中默默汲取奋进向前的精神力量。
如今,战火硝烟早已远去,在革命先辈拼搏过、奋斗过、洒下过汗水、流下过血水的滕州大地上,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工厂鳞次栉比,一座座公园靓丽多彩,一条条公路畅通无阻,一列列高铁呼啸奔驰。今天的滕州,正锚定“强工兴产、项目突破”任务目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跨越迈进,阔步前行。
我始终坚信,在这世上,只有具有深远意义的事物才值得仰望。我仰望这座丰碑,崇敬的目光,始终向着精神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