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古滕国被世人誉为“善国”,如今,“中华善城”已成为滕州市的城市金名片。滕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城西南姜屯镇滕城村,是古滕国的都城遗址,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城址不仅是滕州作为“善国”城市的象征,也是善文化的发源地。其中,文公古台被列为“古滕八景”之一。
滕国故城是山东省乃至全国城墙保存基本完整的春秋战国至汉代古城址之一。滕国故城外城墙遗迹可见,城东南角现存一片突起的高地,据传是滕文公接待孟子的上宫遗址,为孟子讲学之处,其周边的东滕城村是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滕国故城的保存状况反映了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的水平,对于了解古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具有极高的价值。滕国故城的主要历史景观包括文公古台、滕文公楼、古城墙、周灵沼、唐古槐、善国碑林、砖刻楹联、吕祖阁等。这些景观不仅展现了古滕国的历史风貌,也是游客了解古代善文化的重要窗口。
“善国”这一称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文公执政时,礼聘孟子制定治国方略“行仁政,施善教”,使得滕国政治清明、文化繁荣,以其仁善之风、礼仪之邦而著称,赢得了“善国”的美誉。《史记·黄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滕州境内成为黄族的势力范围,黄帝封其第十子于滕,因古滕大地“泉水腾涌”的地貌特征,以“滕”为姓氏和国名。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仍沿用滕的国号。姬姓滕国传国31世,历时700余年。《孟子·梁惠王下》中,滕文公问孟子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滕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从而为滕州留下“善国”美名,被誉为“孟子仁政思想的唯一实践地”。
滕文公注重培养人民的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兴办学校,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滕文公实行井田制,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滕文公改革土地赋税,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得滕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滕文公还与邻为善、参加诸侯会盟,这些举措使得滕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名声大振,被诸侯誉为“善国”。滕文公非常重视孝道,他认为“孝者百行之先万善之源也”。滕文公以身作则推行孝道文化,使得滕国人民普遍具有孝顺父母的优良品质。这种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为滕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滕州市的“善”文化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上,还深入人心,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滕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滕州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这些美好的民风民俗不仅体现了滕州人民的优秀品质,也为滕州市赢得了“善国”的美誉。滕州市内至今仍保留着与滕国相关的文物古迹,有一些地名与“善国”相关。大街小巷,善字当头,随处可见。善国路、善国大桥、善国中学。这些不仅反映了滕州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古滕国及滕文公贤明治理的怀念和敬仰。
善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意义。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道德引领作用,它鼓励人们以善良为基本道德准则,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贡献。善文化的推广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弘扬善文化既是传承中华传统人文美德的需要,也是弘扬时代精神、引领道德价值取向、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善文化精神,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善的力量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