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各界人民群众被迅速发动起来。至1938年6月,抗日烽火燃遍了齐鲁大地,北起冀鲁边,南到苏鲁边,东达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全省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如火如荼。山东党组织成功地发动领导了大大小小数十起抗日武装起义,并先后组建了数十支抗日武装队伍,在全省范围内出现了抗日救国的高潮。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山东迫切需要大批党政军干部。许多地方党组织需要干部去恢复和加强,数万部队的各级指挥员和领导机关亟需充实和提高,新建的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亦需要大批干部领导。为尽快培养各方面的干部,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成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干校由省委宣传部部长孙陶林兼任校长,刘建中任生活指导部主任,潘维周任政治部主任。干校的办学宗旨是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原则,培养大批抗日军政干部,放手发动群众,坚持山东省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与巩固抗日根据地。6月初,干校在新泰县南鲍村集中,第一期招收学员200余人,建立一个学员大队,编为政治、军事、民运3个中队,翟明仁任大队长。基于当时的抗战形势,干校的师生要边学习边战斗,所以课程是在边行军边战斗中完成的。第一期干校学员先后辗转新泰、蒙阴、费县、滕县、岸堤(时属沂水县,今属沂南县),并于8月中旬在岸堤学成毕业。其中,干校自7月初随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南下滕县至8月初东进费县南部山区,第一期干校学员在滕县过了1个月的难忘时光。
1938年5月,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下,暴发了轰轰烈烈的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义勇总队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对鲁南地区的日伪顽军进行了沉重打击,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却也引起了鲁南国民党顽固派的不安。长期盘踞在鲁南的地主、土匪武装申宪武、刘广田等部沆瀣一气,联手向义勇总队驻地逼近,对我部形成四面包围之势。经特委和总队部领导研究决定,派义勇总队政治部主任王见新北上鲁中,向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汇报情况,并请求省委派部队前来滕县解围。7月初,郭洪涛率领省委机关和省委直接领导的第四支队第二团、第三团的3个连及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南下滕县支援义勇总队,并探索开辟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途径。由此,干校来到了滕县东部山区善堌附近的刘庄。
在此之前,义勇总队在滕县善堌筹建了义勇总队干部学校,校址在离善堌村只有1里多路的雪山寺。雪山上有一座寺庙,师生就在寺庙里安营扎寨,开课教学。从陕北公学毕业的徐仲林承担教学任务,李淑铭负责筹集粮食及后勤保障等工作,渠维瑛负责宣传及对外联络等工作,学员有商景才、杜季伟、张肇翼、马奉莪等30多人。就在义勇总队干部学校缺少专业授课老师时,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来到刘庄。经省委同意,义勇总队干部学校合并到省军政干校,校址设在刘庄。徐仲林和渠维瑛留在干校教导处工作。
因之前一直处于转移状态,干校未能举行开学典礼。在滕东驻扎下来之后,经过简单筹备,山东培训干部的最高学府——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第一期就在刘庄开学了。开学典礼上,校领导做了思想动员,布置了学习计划,还要求每个学员培养好的学风,把我党我军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套优良传统和工作生活作风学到手,并在自身的行动中体现出来。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干校开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术、政治工作、民众工作、政治常识等课程。学校按军事化编制,以班为单位集体食宿。在省委及义勇总队共同开展的反顽斗争形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个学员过着战斗般的学习生活,为应付各种情况,随时做好准备投入战斗。当时教学条件很差,没有教室和桌凳,没有课本教材,每个学员只有一个本子和一支铅笔(或钢笔),有时发点油印的材料。上课听报告只能在露天地里坐在大石块上进行。教员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认真地听课并记录,课后展开讨论,以对学习内容消化和加深理解。尽管学习条件艰苦,但学员们学习格外认真。
干校第一期所选派的学员多是受过高小、初中以上教育或读过私塾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这所新型的革命学校里,学习的内容和接触的革命道理,使他们感到极其新鲜。省委宣传部部长兼校长孙陶林、省委统战部长刘居英等领导亲自担任授课老师。特别是孙陶林,身材健壮魁梧,声音宏亮,口齿清晰,思维敏捷,讲课时句句话都能送到学员心坎上。总体来看,干校教师教学特点是语言通俗生动,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就事论理,在说理中给以信心、力量和知识;针对性强,能较好解决学员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
开课不久的一天夜里,四支队和义勇总队讨伐顽军申宪武的战斗打响了。经过7昼夜大小20余次战斗,我部先后攻克申部之冯卯、高庄、万庄等村,毙伤顽军200多名,俘15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余支。申宪武带残部逃窜。第四支队阵亡10余人,副支队长赵杰和第二团第一营营长封振武等30余人负伤。战斗期间,干校校部向全体学员做了紧急动员:申匪顽固不抗战,破坏抗日群众团体,围攻义勇总队,对群众敲诈勒索,作恶多端,我军正在冯卯一带讨伐申匪。校部要求学员在思想上、物资上、作风上做好准备,随时听从号令投入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将学习时间调整得更加紧凑。前方在对敌作战,学员则在枪炮轰鸣中如饥似渴地学习。
7月底的一天,全体干校师生突然接到命令紧急集合,随四支队向东部山区转移。原来,我军在第四次反顽战斗中失利,在攻打顽匪刘广田盘踞的东江围寨时受阻,鲁南各顽固派武装包括邹县的刘昭汉、平邑的孙鹤龄、峄县的梁继璐、黄禧堂、铜山县的耿继勋、费县的李以锦等密谋联合起来向我军反扑。面对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省委决定撤离滕峄边区,回师北上,返回鲁中。干校学员跟随部队一道撤离,边走边打,翻山越岭,忍饥挨饿。时逢雨季,师生和战士们浑身湿透,在泥泞中行走,疲惫不堪。经与当地开明绅士李佑肃交涉,部队和干校到长城村进行休整。几天后,部队继续东进。干校师生随部队冲破重重阻碍,于8月13日到达岸堤村,校部宣布“第一期学员提前结业”。为了创建沂蒙根据地,校部领导刘建中调沂水任县委书记,潘维周调至党校工作,徐仲林继续留干校工作,滕县籍学员被安排返滕参加革命工作。
虽然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滕县仅仅开办了一个月左右,但对滕县革命工作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是参加学习的滕县籍学员在第一期学习中,亲自聆听了省委领导及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开拓了眼界,提升了军事技能,坚定了革命必胜信念,为以后走上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打下了良好基础。例如,马奉莪返回滕县后,坚持滕西的抗日救国活动,后担任第一届中共滕县县委统战部长;商景才、杜季伟、张肇翼等回到义勇总队,他们将在干校期间的所学所获运用到工作实践中,逐渐成长为抗日队伍的骨干力量,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其中,杜季伟曾担任闻名全国的鲁南铁道大队首任政委,张肇翼曾任武汉测绘学院党委副书记,商景才曾任政协浙江省第六届委员会主席。二是学员在干校学习期间思想积极向上,不少学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例如,商景才、渠维瑛、杜季伟等就是在干校学习期间,成功接受了党组织的考验,由徐仲林同志介绍加入了党组织。三是干校举办期间,反顽战斗一直在进行,学员们在实际战斗中接受了残酷斗争的洗礼,提升了应对突发情况下开展革命斗争的本领,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干校随省委北撤路途中,在滕县东北八里沟受到大地主武装孙鹤龄的伏击,我军苦战三昼夜才得以撤到开明士绅李佑肃长城村进行休整。频繁的战斗,高强度急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随时牺牲的可能,让学员们经受了实际战争的严峻考验,这比在普通干校里仅仅接受思想教育和文化学习更难得。
干校迁到岸堤后,于1938年8月底又招收了第二期学员。此后,因学校长时间驻在岸堤,故习称岸堤干校。据统计,干校从1938年6月开办,至1939年9月共办5期,培养军政干部近3000人。1939年9月,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改建为八路军第1纵队随营学校,由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兼任校长,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兼任政治委员。1940年3月,随营学校并入由晋东南来鲁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干校的开办以及所培养的大批抗战骨干,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