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星
以往有数不清的民间风俗,折射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着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和文化礼仪。其中,散糖茶就是老滕县的民间风俗,周边近邻的几个县市,因地域相交,也有此习惯,比如微山、邹城、临沂,甚至是跨湖对面的沛县、丰县等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滕县人口众多,经济飞跃,交通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水路、公路、铁路,路路畅通,是一处非常适合人们居住之地。那时,谁家生了孩子,为让全村人都沾到喜气,就要散糖茶,通过这种喜庆方式回馈或告知四邻乡亲。
一大早,女主人用红糖、大米或小米熬一大锅香喷喷的糖茶,还要煮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鸡蛋,并涂成红色,代表喜庆与吉祥。由男主人用扁担挑着两只盛满糖茶的铁桶,和装满红鸡蛋的竹筐,沿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分发,还会吆喝:“散糖茶喽,散糖茶!”这种行为也叫“报喜”,究其是从什么时候沿袭下来的,翻翻滕县县志,已无具体考究。但此情况更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散糖茶的习惯在本地比较广泛和常见,早已形成历史了。
听到“散糖茶”的吆喝声,还掩着的农家木门或柴扉“吱呀”一声就打开了。里面走出端着瓷碗或搪瓷缸子的婆婆、媳妇,笑吟吟地递上前去接受这份喜气。散糖茶的人就会用铁勺或木瓢舀出几勺给人家,还要再给俩红鸡蛋。彼此脸上都带着笑意,说着吉祥话,使得清晨街面上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糖茶和鸡蛋的香气,只因为这简单而富有乡土人情味的喜庆分发仪式。
散糖茶是礼尚往来的一种民俗,促进了邻里乡亲的关系,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弘扬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对融洽乡情人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有很多风俗都淡了,散糖茶的习俗也慢慢隐入尘烟,失去了原有的热闹。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人们生活条件都变好了,生娃分发糖茶和红鸡蛋的习俗变成了办酒宴,收红包。乐观来讲,这也是对民俗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