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沛 文/图
清明时节,街巷间弥漫起特有的青草香气,那是艾草与糯米交织出的独特味道,预示着吃青团的时候又来了。青团,这一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时令美食,从南朝的“染青饭”演变至今,始终是中国人清明时节最温柔的记忆。
青团的制作哲学
制作青团,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仪式。王雅英经营一家点心铺,她介绍,青团又叫艾团、清明团子,吃起来软糯清香,别有风味。制作过程中,要将艾草等植物进行榨汁等处理,得到绿色的汁液。将“青汁”混合到糯米粉中,就赋予了青团鲜翠欲滴的外观,同时也增加了它的营养价值。
将艾草捣碎成汁,与糯米粉融合,揉成那如玉般温润的青面团。揉好的青面团如碧玉温润,揪剂、压皮、填馅的动作需行云流水。包馅时,无论是传统的豆沙、黑芝麻、咸笋丁,还是创新的芝士芋泥,都被巧妙地包裹在这层绿色的外衣中,等待着蒸笼的魔法将其变幻成美味。传统豆沙青团讲究“七分甜三分沙”,红豆需用柴火灶煨至起沙,砂糖转化出的焦糖香与艾草清苦形成绝妙平衡。
青团的口感与味觉盛宴
刚出笼的青团,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仿佛能捏出水来。咬下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糯米皮的Q弹与柔韧,它轻轻地抵抗着牙齿的侵袭,却又在瞬间沦陷于馅料的温柔之中。豆沙馅的甜而不腻,与艾草的清苦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妙地和谐共存;咸笋丁馅的鲜美与爽口,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竹林之中;而芝士芋泥馅的拉丝与醇厚,则是现代风味与传统美食的完美融合。
青团的余韵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吞咽之后,齿颊间留存的艾草幽香,让人沉醉其中。这种难以言传的味道,源自艾草中挥发性精油的魔法,也来自那代代相传的手艺温度。
青团的文化意蕴与时令之美
青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在这个冷链运输模糊了季节界限的时代,青团依然固执地只在清明前后现身。这种时令的矜持,恰是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生活智慧。
“青团质地黏腻,容易造成肠胃负担。”王雅英说,消化能力较弱的人不要一次吃太多。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可以先吃一些新鲜蔬菜,然后再少量吃青团,以减轻肠胃消化负担。总之,青团虽然好吃,但不适合多吃、单吃。食用时要搭配一些蔬菜、水果、汤羹、茶等,这样有助于消化、解腻,均衡营养。
青团,这抹穿越千年的青绿,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我们安顿身心的文化图腾。每当清明时节,品尝一口青团,仿佛就能感受到那漫山遍野的春光、灶前桌边的笑语,以及游子心中永远温热的记忆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