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炭窑往事

  我的家乡有着悠久的烧炭历史。虽确切起源已不可考,但祖父讲述的往事至今鲜活:他年轻时曾赤脚涉过冰封的微山湖去河西卖炭,湖面冰碴将脚踝割得鲜血淋漓。那时沛县、丰县被称作河西,微山湖尚存古称泗水河,湖面未建桥梁,往来全凭人力泅渡。

  烧炭首重建窑。匠人们在地势高处挖出平底圆坑,面积足抵一间房舍。窑体用土坯自下而上螺旋收拢,终成浑圆穹顶。前留窑门,后设烟囱,整座土窑恰似倒扣的蒸馍。全窑不用半点水泥钢筋,仅凭泥坯砌筑,内外抹泥光洁如镜。这般构造既保温密闭又坚固耐用,先民的营造智慧令人叹服。

  待新窑阴干后,将锯齐的硬木竖直码放,常需堆叠三四层直至窑满。封窑时仅留烧火孔引燃木材,一日后封死火孔,唯余烟囱吞吐青烟。三五日后再封烟囱,进入关键的闷窑阶段。此时全凭匠人眼力:烟色深浅、烟灰质地、烟气味道,皆是判断火候的密码。早则木炭夹生冒烟,迟则千余斤木材尽化飞灰。传说曾有外乡人偷师自建三窑皆毁,最终诚心拜师方得真传。

  开窑仪式最为隆重。匠人们焚香鸣炮,供奉窑神。这门养活世代先民的手艺,被赋予了神圣的信仰。启封时热气蒸腾,偶有火星遇风复燃,需备清水随时扑救。窑内漆黑如墨,匠人躬身驼背,用竹筐将炭条逐次运出。唐朝白居易笔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场景,在此活现。虽汗流浃背、浑身黢黑,但见乌钢似的炭条泛着幽光,窑工们绽开的笑颜衬得白牙格外明亮。

  炭品优劣既在火候,更系木料。槐、梨、枣等硬木所制坚若精铁,叩之清越,燃时火旺香醇。而桃、桐软木炭质疏松,火弱烟浓,终属下乘。优质木炭用途甚广:古时冶铁铸剑、寒冬围炉,铜火锅中翻腾的老汤涮肉,都离不得这簇火红。唐时火药更使其身价倍增,至今烟花绽放的绚烂里,仍跃动着炭的精魂。

  这门手艺曾因脏累濒临失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中老者重燃窑火,竟带动全村致富。彼时家家建窑,整片山林被伐作原料,木垛连绵蔚为壮观。各地客商云集求购,村道车马不绝。我当年采写的报道让老人们欣喜异常,持报夸示乡邻的场面犹在眼前。

  然而,木炭繁荣终被烟尘吞噬。浓雾锁村的深夜,环保部门虽建议除尘改造,终因成本高昂陆续封窑。如今机制炭以木屑压制,虽形似而神非。机器造得出炭块,却铸不入那凝聚千年智慧的魂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金色年华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自来水流入心窝里的幸福
木炭窑往事
春行拾翠八首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
滕州古韵八题
滕州日报荆泉7木炭窑往事 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