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滕州的月光总爱在荆泉碧涛上写诗,而父亲的故事,永远沾着机床喷溅的铁屑,散发着机械润滑油的味道。依稀记得儿时的我总爱踩在父亲单位的长椅上去抚摸车间荣誉墙上斑驳的“质量信得过”铜牌,那些被时光打磨得发亮的棱角,突然化作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铁匣。
20世纪90年代的春风掠过鲁班故里的屋檐,父亲蓝工装口袋里永远揣着那把磨得发亮的千分尺。那时厂区梧桐还未长成绿云,红砖墙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语却早已生根。1995年深冬,客商带来的精密齿轮图纸像片片雪花,在车间激起千层热浪。父亲守着车床,车刀在钢坯上刻出的火花,把车间映成白昼。当0.001毫米的精度在千分尺下完美呈现,外国客商用生硬的中文惊叹:“这是钢铁绣出的丝绸!”
“机床厂的脊梁不是钢铁,是卡尺上的刻度。”父亲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那年“质量万里行”车队启程时,他庄重地把工作日志叠进行囊。在沈阳机床厂的交流会上,他掏出浸满油渍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二十七个工艺改进方案。归途列车穿越华北平原时,他坐在硬座车厢写下:“春雷唤醒千山铁,秋毫铸就机床魂。”墨迹洇透了泛黄的纸张。
新世纪的钟声撞开数字化智能制造的闸门。如今站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前,看见机械臂在钢坯上灵巧地跳起芭蕾,忽然读懂父亲当年在砂轮前熬红的双眼。老车间的铸铁地基依然托举着新生的精密仪器,就像父亲那辈人用血肉之躯筑起质量长城。数控屏闪烁的绿光里,分明映着他们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算的身影;切削液蒸腾的雾气中,恍惚还能听见游标卡尺合拢时清脆的“咔嗒”声。
春日整理旧物,从父亲的工具箱底翻出个铝饭盒,里面躺着半截铅笔和1998年的《质量承诺书》,褪色的红指印依然滚烫。而今智能车间正进行百万次精度测试,激光检测仪在暗室里划出银河,与三十年前父亲在机床旁点亮的钨丝灯,在时空深处完成光阴的接力。
鲁南的清风穿过滕州塔吊森林,将钢铁的铿锵谱成新时代中国制造的最强音。父亲退休那年亲手车制的铜质厂徽,此刻正在我掌心发烫。那些被千分尺丈量过的青春,被车刀雕刻过的年华,早已化作民族工业基因里的密码。当“中国制造2025”的朝阳跃出荆河,我看见无数工匠的指纹在精密齿轮上永生,听见钢铁在新时代的砧台上发出龙吟:以质量为魂,以匠心为刃,在时光的淬火中,锻造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