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滕州公共汽车充满了浓浓的感情。
我出生在1951年,滕州汽车站与我恰好同龄;滕州公交公司成立于1977年,与我二孩又几乎同龄。我的童年处在大饥荒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可是在放学后到村口的公路上看来回穿梭的“票车”(我们老家一直把公共汽车叫作“票车”)经历给我童年增添了些许乐趣。那时候的我认为坐在“票车”里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直到参加工作,我才圆了坐上“票车”的梦。
退休后,孩子们把我和老伴接到了城里居住,偶尔出门,除了步行,选择最多的方式还是坐公交。我和老伴经常感慨:咱俩何尝不是坐在“票车”里的幸福人,滕州公交不仅实现了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的免费,还有更多的像对待亲人般的关怀。
今年三月初,我乘公交出门,上车刷卡,车上音箱发出“敬老卡”和美的语音。我不禁感悟:由“老年卡”变为“敬老卡”,仅一字之变,却体现出公交人服务理念的升级,显示出公交人对老年人的亲和心、敬爱情,令我顿感温馨。
公交人“一米见微笑,一举见文明”的公交服务细则,我亲眼见证。记得一天上午,我乘坐的36路车行至塔寺路时,一位男乘客突然昏倒在车厢里,口吐白沫,神志不清。危急时刻,司机与乘客同献爱心,公交车变成了救护车,疾速开进医院。后来从媒体上看到,由于抢救及时,病人转危为安。对司机赵师傅施人道、救生命,危难之中见真情的感人事迹,媒体也给予很高评价。
前年十月的一天上午,我乘6路公交去女儿家,到站后急忙下车。下车后,我想给女儿打电话,蓦然发现手机落在车上。此时,车已远去,我心急如焚,旁边一位候车的青年男子了解情况后,主动出策相助,并掏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公交服务电话。在他的帮助下,我成功报了失,给公交服务平台留了女儿的联系电话。随后谢过相助的那位青年,便怀着不安的心情,去了女儿家。不成想,我刚进女儿家门,公交公司就打来电话,告知手机已找到,还告知所在公交的车牌号及方便取的站点、大约时间等。我深怀感激和喜悦,和女儿一起去约定站点等候。那辆公交如期到了,司机核对了我的姓名、手机号码,便将手机“完璧归赵”。望着那缓缓驶离的公交车,我感激之情久久不能平静。
还有一次,我陪年近百岁的岳父从涵翠苑小区去龙泉广场遛弯,当我们走到府前东路“滨江”站时,9路公交缓缓停住,车门打开,一位年轻的女司机热情招呼:“慢扶老人上车吧!”车上已满座,这时车上语音广播道:“敬老爱老,请给老人让座。”语音未落,两位年轻人已主动让出座。此时,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虽不惊天动地,但我感受到公交人和让座人的热情和大爱。
清晨,当人们还在睡梦中,公交人就已手握方向盘准点行驶于城乡间;晚上,万家已灯火,司机们还在驾车护送那些回家人。“五一”“国庆”休假日,当人们踏上旅程,多少公交人踏的是刹车、加速板,送旅客汽车、火车、高铁站……“中秋”千家共婵娟,“春节”万家齐欢聚,多少公交人别“港湾”坚守岗位间,多少公交司机连大年初一也没离开过方向盘。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公交车从未间断运行……那一辆辆穿梭于城乡的公交车就是“中华善城现代滕州”的名片,是闪烁光彩的亮丽风景线。这对我是一种影响,也是一种教育。出于感激,为减轻公交负担,日常我坚持步行、骑行。即使需要乘公交,也尽量错峰,把黄金时间、空间尽量让给上班族和学生们。我深知“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