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如我,尚无机会走遍世界;幸运如我,总有机缘品读好书。静坐桌前,展卷阅读,先生的文字,犹如划破黑夜的朝阳,唤醒了我迷茫的心。鲁迅先生,您的语言和思想,是照亮我世界的那束光。
小学时,有幸学习到先生的文字,那时候我和其他同学一样,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似懂非懂。总想着若是我也有一个像闰土那样带我西瓜地捉猹、雪地捕鸟的好朋友,我也会像迅哥一样觉得有趣极了。但老师还说这文章描写了封建土地制度对农民阶级的压迫,我竟然一点也读不出来。久而久之就更感觉不明所以,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又有趣又深奥。
升入初中,那天下午,我和至交好友一起漫步于图书馆,朋友给我递来一本《朝花夕拾》,本以为这本书即使我挠破头皮也不一定能读进去,可翻开书页,第一篇文章《狗·猫·鼠》就打破了我对这本书的态度,也让我知道我应该如何规划未来。
在这篇文章里,先生对猫做出了消极的评价,首先因为猫在捕食老鼠时,总要尽情玩弄,而遇到狗时,总是落荒而逃。这与人类嘲笑弱者、恃强凌弱的性格相符。它虽与凶猛的狮虎同族,却总是带着一套懒散的态度。通过此章内容,我想到了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情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派出几十万人民参战,众多同胞牺牲异乡。但是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的一方代表出席,却被其他大国要求把战败国德国在中国的特权交给日本。一时间,全国上下愤懑不满。可民国的亲日派官员,竟然主张签约。当爱国青年学生走向街头振臂高呼时,民国的军党却打着主张和平的口号,向他们挥起了警棍。政府的官员献媚军阀,支持严惩学生。可面对欺压中国的外国列强,他们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这种恃强凌弱的行为,不正是先生笔下受人唾弃和鄙视的猫吗?那页风雷激荡的篇章已被时代的洪流掀去,可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就没有此类恃强凌弱的现象了吗?
很遗憾,答案是依然有。新闻中,以河北邯郸初中生为首的校园欺凌案件仍然历历在目,让人心痛万分。我想起了初中时的一位女同学。因为胖胖的,就被班上的某位同学安上了一个绰号“猪头”。这是多么伤人的名字啊!那些男生,可能只是觉得这样喊很好玩,或许觉得她不反抗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最终,这个绰号在整个年级传开,一直到她初中毕业。
回想起这件事,我又难过又愧疚。为什么我意识到这是校园欺凌,却没有勇气站出来怒斥那些欺软怕硬的男生?如果我站出来了,有没有可能唤醒更多的同学一起抵抗校园霸凌的行为?我们的校园会不会变更好?虽说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历史证明了。二十世纪初,当李大钊、陈独秀先生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时,我想他们一定看到了真理的熠熠生辉;当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时,我想他们一定看到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鲁迅先生有言:“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唤醒了在铁房子里沉睡的人们,才铸就了今天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新中国。
轻轻合上手中的《朝花夕拾》,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能再次遇见那个女孩,一定要和她说声对不起。如果再遇到这种恃强凌弱的现象,我会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也才更感谢鲁迅先生不朽的巨作,它带我在历史与现实的世界里遨游,也让我获得了向前进步的勇气和力量。感谢您,您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
(指导教师 邱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