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时期,北方的契丹势力强盛,时常侵扰宋朝边境,战事吃紧。为了加强防御,朝廷决定加固作为北方重镇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的城防工事,增筑城墙,深挖护城壕沟。这项工程规模浩大,需要征调大量民夫和物资。
宋太宗任命陈恕为工部郎中,并让他兼任大名府知府,全权负责这项紧急的城防建设任务。陈恕,字仲言,是一位以办事干练、不畏权贵著称的官员。
然而,命令下达后,征调工作却遇到了大麻烦。虽然朝廷要求迫切,但被征召的民夫和需要的物资,迟迟未能按指令到位。百姓们或因农事繁忙,或因对沉重的劳役负担有抵触情绪,行动拖延、观望不前。工程进度因此严重受阻。陈恕深知,大名府是抵御契丹南下的重要屏障,工事拖延一日,边境就多一分危险。面对这种散漫拖延的局面,常规的催促显然无效,他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来立威,确保政令畅通。
经过了解,陈恕知道大名府内有一些倚仗财势横行乡里、百姓敢怒不敢言的豪强大户。他决定从中选择一人作为惩戒对象,以达到震慑众人的效果。陈恕迅速下令,逮捕了其中一位民怨极大的恶霸。
行动非常果断。陈恕立刻召集将士,公开宣布要将这名恶霸处斩。此举立刻引发巨大震动。这名恶霸的家族亲属闻讯,惊恐万分,纷纷跑到府衙前痛哭流涕,为其求情。府衙内的幕僚、下属官员也认为处罚过重,纷纷出面劝阻陈恕,希望他能网开一面。被押的恶霸本人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不停地磕头,额头都磕出血来,苦苦哀求饶命。他当场发誓,承诺自己能在第二天就将所需的人员和物资全部召集到位,如果做不到,甘愿领受死罪。
陈恕见目的初步达到,便顺水推舟,同意暂缓行刑。但他并未完全释放这名恶霸,而是提出了一个极具警示性的条件:恶霸必须戴着脚镣手铐,亲自去执行征集民夫和物资的任务。这等于让他带着刑罚的标记去现身说法。
效果立竿见影。当这位昔日作威作福的豪强,戴着沉重的镣铐,在士兵的看押下狼狈地出现在乡里,四处奔走催促时,整个大名府的民众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人们亲眼看到连这样有势力的豪强都因拖延朝廷命令而受到如此严惩,无不心生恐惧,再也不敢怠慢拖延。很快,被征调的民夫迅速集结,所需的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抵工地。在有效的组织下,大名府的城墙加固和壕沟挖掘工程得以迅速推进,最终按时完成,为防御契丹的进攻增添了一道屏障。
陈恕此举,正是典型的“杀鸡儆猴”。他没有真的处决那个豪强,而是通过严厉的惩戒姿态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惩罚方式(戴枷召集),成功地震慑了心存侥幸、拖延观望的民众,树立了官府的权威,确保了在战争威胁下紧急工程的顺利完成。这反映了他面对危机时的果决和善于运用策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