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菜园,听到一段很智慧的话。
“奶奶,我看您也没什么钱,为什么平时这么舍得花钱?”大叔好奇地问。
“省着一点小钱也富不了,花点小钱也穷不了。常有人说先苦后甜,我却觉得先苦不一定后甜,但是先甜那肯定是甜了。你想想啊,如果你年轻的时候知道享福,那么老了就不会有遗憾了,对吧?”奶奶笑意盈盈地回答着,大叔听了非常震惊,而我从旁边路过,却开心得像采了一篮子的花。
幸福啊,有时候真的不在于有多少金钱。生活的甜味,更多的在于一颗善于捕捉美好的心。
我喜欢看书,每年都会花很多钱买书。但由于去年收入骤减,所以如今再买书时,都会有一种负罪感,总是担心自己挣的稿费都不够买书钱。甚至在看书时也会陷入不安和焦虑中,遇到一知半解的内容,便开始囫囵吞枣。阅读,本该是花小钱买智慧,结果我却越读越慌张。我常跟自己说:“先苦后甜嘛!现在看书苦一点,以后这些知识变成钱了,日子就甜了。”
年初时,我买了迟子建的散文《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李娟的《记一忘三二》、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还有许冬林的《春风里一直走》,我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写得好一些,然后换取更高的报酬。可大半年过去了,我只看完了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后半部分因为涉及文化交流,是我不熟悉的领域,所以很多都是跳读的,没有认真解读其深意。以至于读完之后,我像是完成了某件任务,却又因为稿费不够理想,而在焦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我思考着菜园里那位奶奶的话,她没什么钱,也能活得幸福又通透,不过是因为她在漫漫人生里,懂得细细品尝那些用小钱堆出来的甜而已。
一本书要读出甜味来,还是得慢慢读。通过纸张上的文字,一点点拼凑出作者的世界。我再次拿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本书,把自己想象成迟子建,感受着她构思新小说时是如何反复琢磨,感受着她在文化活动中是如何用心整理资料,又感受着她在旅游过程中是如何努力汲取当地的文化。我忽然觉得,如果自己的所知所想,能用文字的形式带给别人力量,那种满足感,多少钱都换不来。静心阅读过几遍之后,我发现我不再焦虑于稿费了,反而在深度阅读中,收获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内心的丰盈。我想,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全情投入,是迟子建获得快乐的方式,也是我的。
我常听老人说:“两块钱的水慢慢喝,也能喝出甜味来。”这甜味的关键,全在一个慢字。如果我们能像煮茶一样,用小火慢慢地去煮一本书,把其中的滋味一点点地析出来。此时,我们便能以小见大。在一本书里,看见作者的人生,再看见作者怎么与世界交锋。何其幸福!
人生就像一本好书,值得我们用岁月去慢慢地煮,慢慢地感受被忽视的各种小美好。于是,我们变得宠辱不惊,松弛从容,能在云卷云舒时,闲看巷子里的花开花落。而这些当下的清欢,就是命运最珍贵的奖赏。蓦然惊觉,真正的幸福原来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