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字濬冲,公元234年生于琅琊郡临沂县王氏家族,卒于305年,主要生活在三国至西晋时期。祖父为三国魏幽州刺史王雄,父亲是曹魏凉州刺史王浑。王戎成人,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后因参与晋灭吴之战有功,战后进封安丰县侯,故又称“王安丰”。他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自少神采秀美,以聪颖知名,长于清谈,为阮籍器重,后人视之为玄学名士。
奇怪的是,《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人贪吝,将其列在“三十六”门中的“俭啬”一门,“俭”和“啬”都有悭吝、小气的意思。要知道,魏晋时期说一个人俭啬,无异于称其为小气鬼,《世说新语》的“俭啬”篇共有九条,所讲的九则小故事,塑造了六个各具特色的鲜明人物,无异于中国古代的吝啬鬼专传。王戎一人独占四条,可见其为人了。《晋书》则谓王戎“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富甲京城。看来,“俭啬”门中的王戎就是个小气鬼吧,虽然家里富有。
魏晋人喜欢吃李子。当时,在洛阳城里,王戎家的李树是数一数二的佳品,每到李子成熟时,王戎便乔装打扮,带着李子去市场上摆摊,但他又不想让别人得到种子,于是卖之前他都会将李子的核钻破,这样王家的李树就不可能外传了。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说的是:王戎侄子要成婚,他只送给侄子一件单衣做礼物,过了没几天,又要回了来。这岂是常人能做出来的事?
更有甚者,王戎的女儿嫁给裴頠时,向王戎借了几万钱,并打了借条。婚后女儿回门省亲,王戎没给过好脸色,直到女儿把钱还了,他这才露出笑容。原文更精彩:“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钱,乃怿然。”一“遽”一“怿”将父女二人的微妙关系表露无遗。
此时,王戎是什么身份呢?西晋的司徒,可是宰相级别。你很难相信,身居如此高位的人能行出这样的事来,他可是身列三公,位极人臣的竹林名士啊!
时人谓王戎为“膏肓之疾”,意思是“俭啬”症重得不可治愈。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王戎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犹如阮籍为拒司马昭的联姻拉拢而日日醉酒,一醉俩月——王戎的“俭啬”就像阮籍的杯中酒,不过是自我防御的工具和手段罢了。晋武帝就曾以“不欲为异”为王戎辩解。
东晋戴逵所作《竹林七贤论》也有类似看法:“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在当时险象环生的政治风云中,人人自危,王戎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全之计——通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贪吝行为,告诉统治者:我无意于权力之争,只是好点财而已。
毕竟,年少时的王戎并不这样。为什么长大了,做了高官,反而一下子成了财迷?而且吝啬到不近常情?况且,能进入魏晋名士之列者,对于钱物向来是不太看重的。王戎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爱财且吝啬,跟当时纷乱的政局显然是分不开的。谁能说王戎的“俭啬”门,不是为自己涂的一层保护色?吝啬背后隐藏着一种无奈,一种哀伤。
实际上,身为“竹林七贤”的成员,王戎身上超凡脱俗的名士风度,不仅表现在为后人乐道的“卿卿我我、邈若山河”等成语故事之中,还流传在他陪同阮籍到邻家美妇酒垆饮酒时的传说里(《世说新语·任诞》: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以及在竹林酣饮、相互调侃的岁月中。
“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晋书·王戎传》)或许,阮籍对自己伙伴的这段评价,才是王戎的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