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挺身而出的担当
唐宝民

  唐文宗大和二年三月,皇帝亲自策问制举,以便选拔贤良方正之人。有一个叫刘贲的考生,针对皇帝的策问提出了对策,在对策中,他直言不讳地论述了宦官对国家的危害、抨击了当时朝中宦官飞扬跋扈的现象,认为想要使国家走上正轨,就必须打击宦官势力、将权力从宦官手中收回。称“宫闱将变,社稷将危”“阍寺持废立之权”“四凶在朝,虽强必诛”。

  刘贲的这篇策论公布之后,立即在考生中引起了轰动,大家都非常佩服刘贲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并认为刘贲这回一定会以第一名的身份中第。然而,当时的几名考官看了刘贲的对策后,虽然从内心深处极为叹服,但他们却不敢录取刘贲,因为怕遭到宦官集团的报复。就这样,不久之后发布的考试结果中,李郃等二十二名考生在制举中中第,刘贲却落第了。

  消息传出后,舆论一片哗然,朝中的官员们都知道这样的结果对刘贲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却没有人敢于为他说话,因为大家都不敢得罪宦官。几名有良知的谏官、御史准备就此事上书皇帝、弹劾考官失职,却被宰相阻止了,因为宰相们也害怕宦官,可见当时的宦官势力是非常强大的。然而,就在这时,有一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为刘贲打抱不平,这个人,就是被录取的那二十二名考生之一的李郃,李郃愤愤不平地说:“刘贲落第,我辈登科,能不感到惭愧吗?”他又上书皇帝说:“刘贲所做的对策,汉魏以来没有人可以相比,现在主考官因为刘贲指责了陛下身边的宦官,就不敢把此事告知陛下,我担心如此一来,将来朝中的忠良之臣会越来越少,国家的纲纪也会不复存在。我的对策远不如刘贲的好,因此,我恳请把授予我的功名收回,改授给刘贲,以表彰刘贲的正直无私。”

  然而,李郃的这篇奏疏递上去之后,却久久没有得到皇帝的答复,可能是皇帝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篇奏疏,也就是说,奏疏在下边被压下了;还有一种可能是:皇帝虽然看到了这篇奏疏,但他自己也害怕宦官势力,所以不敢为刘贲主持公道。

  这就更反衬出了李郃的伟大,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在一个人人自危不敢说话的环境中,他却敢于公开上书为别人主持公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当时已经被录取了,已经成了体制中的一名官吏,十年寒窗苦,这是付出了多少代价才得到的啊!他明知道自己的言论会得罪宦官集团、自己的功名可能会因此而被拿掉,但他毫不犹豫,甚至提出了让朝廷收回自己的功名把名额授予刘贲这样一个建议,宁愿自己作出巨大的牺牲,也要为素不相识的刘贲讨还公道,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显然,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异常强大的道义力量在支撑着他,这种道义力量,就是那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士的精神,就是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气概!

  因为敢于仗义执言得罪了宦官集团,李郃在那批被录取的考生中虽然名列第一,却没有受到重用,反而被排挤出京城,到地方担任了一个小官职。与他一起中第的那二十二名考生中,有三名后来当上了宰相,可想而知,如果李郃当初不出来为刘贲说话的话,他很可能会受到重用、前途不可限量。但他因自己的选择而留名青史,也算是历史还他的一份公道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王戎“俭啬”
挺身而出的担当
张飞之死,刘备之过
戎装虽卸初心在 国企扎根共成长
滕州日报荆泉7挺身而出的担当 2025-07-25 2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