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渊远流长,发端于氏族社会晚期,形成于春秋战国。以崇德向善为核心,强调善良仁慈,含有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同情与救助等丰富的人本理念。道家提出“上善若水”,儒家倡导“仁爱”思想,佛教劝人“慈悲为怀”,儒释道三家“同归于善”。老子、孔子、庄子,等先哲先贤的言论和《周易》《国语》《左转》《论语》《孟子》等先秦典籍中的记载均有涉及,而作为系统论述并竭力推行之,当始于周显王45年(公元前324年)前后,孟子见滕文公。时为世子的滕文公向孟子问政,孟子劝其法先王、行仁政,并且鼓励道:“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在这里,我们要理清两点:一是何谓“善”国,二是如何成为善国。
先说前者。“善”,甲骨文中“善”字是羊与言的会意,象征吉祥、美好,引申义颇多。形容事物的属性,常与“坏”相对,是为“好的”“完善的”等;形容人性常与“恶”相对,是为“善良”“仁善”“慈善”之类。就一个国家而言,此善国之“善”宽泛的理解为“好的”“完善的”未尝不可;但联系孟子的“性善论”,且对滕文公“道性善”,鼓励其行“仁政”,故而从一国来说,统治者“仁善”,百姓“善良”,风俗醇厚,当是善国之“善”不可或缺的基本含义。一个“善”字,涵盖了滕国的性质,闪耀其文化的亮色。
那么,何以能成为这样的“善国”?孟子时代,礼崩乐坏,王道衰落,各国统治者之间弱肉强食,杀人盈野,对内则横征暴敛,“为富不仁”。孟子认为,百姓为了生存,被迫铤而走险,“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这是统治者坑害百姓、社会不得安宁的根源。要解决这一社会矛盾,必须实行“仁政”,废止暴政,孟子几乎每到一国,对此都有深刻的阐述。这是儒家,尤其是孟子处于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大变革时代所提出的社会理想的核心和治国方略。如何实行“仁政”或者说“善政”泥?首先,统治者须“恭俭礼下”,成为“仁人”和“贤君”。孟子之所以对滕文公“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并以良药苦口的比喻勉励其效法周公、文王,就是要滕文公从善良的人性出发,国君要成为尧舜和周公、文王那样爱民如子的“贤君”,各级统治者宁可“为仁不富”,也要“为民父母”。这是行仁政的思想基础。第二,“取于民有制”。制者,制度,限制也。其一,在农村和都城内分别实行“九一”和“什一”税制,并规定了合理的“助法”,防止凶年不顾百姓死活依然按常数收税,减轻百姓负担。其二,要恢复井田制,这是“仁政”根本的制度保证。孟子时代,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许多百姓失去“恒产”。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就会安居乐业,“无恒产者无恒心”,天下就会大乱,所以孟子强调,“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田不均”,公私不明,贵族、豪强、官吏为了“谷禄”的多少就会乱变田界,“经界既定,分田制禄”,就不会擅自变动,小民生存的基本条件得以保证。第三,兴办庠、序、学、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重在教民“以明人伦”——“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以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善”,加之因为“乡田同井”,利益相关,便可形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则是一个国家的统治思想。而思想和政治,则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行“仁政”,“仁者,善也”,“仁政”就是“善”政。以上几个方面,即当权者的善心善纳,土管税收的善制善行,意识领域的善教善兴,社会事态的善化善风等,与其说是孟子鼓励滕文公实行“仁政”的基本措施和构建善国的基本内涵,毋宁说是在系统的阐述并推行善文化。故而,孟子针对王公贵族“罔民”“为富不仁”、抢占土地等恶迹而提出的几项整治措施,无不渗透着惠民、爱民、救民的“善”意,其内涵与本文开头所谈的善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闻君(滕文公)行仁政”,周围国家纷纷“移民”于滕,有的还带着农具来滕“安家落户”,来访者也络绎不绝,甘愿做滕国一子民。滕文公给他们土地和住所,使之“安居乐业”。这些移民们,比如楚国的神农学说信奉者许行及其信徒数十人,宋国陈良的弟子陈相及其弟弟陈辛,他们落户滕国,相逢时则“大悦”,甚至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学派主张,足见其对在滕国的生活感到满意。这些记载,不仅证明了滕文公接受了孟子实行“仁政”的建议,且行之有效,也证明了善文化的吸引力。两千多年后,令人慨叹的是,从孔子到孟子,每到一国都劝说国君行仁政,但查阅《论语》《孟子》和其他儒家典籍,没有一个国君接受他们的建议而实行之。正如明代湛若冰在《吊滕文公祠并序》中所言,“战国之君唯公一人”。如此看来,滕文公是采纳孟子“仁政”主张而行之的唯一国君,滕国也因践行善文化卓有成效一跃为“善国”,成为全面推行善文化最早的国家。
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遗憾的是,由于处在“时势之末”,善国之“善”举,未能行之以久,其国家也随之淹没在大国兼并的历史洪流里,然而善国文化不会泯灭,滕文公构建善国的种种举措及其内涵中的“善”字,不会泯灭,因为它们留在世代相传的观念里,镌刻在《孟子》不朽的文字里,千百年来,在向四面八方和神州大地散布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善”的内涵,滋养辉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善、兴善、行善,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和价值取向,滕州则是形成这种共识和价值取向的一个出发点,成为推行善文化的一个最早源头和发祥地。一如《国语》“晋语”中所言,“善,德之建也”,它是人之道德形成的根基。上善若水、与人为善、善解人意、从善如流、惩恶扬善、善行义举、孝为善首、止于至善以及兼爱非攻、礼贤下士,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恤弱怜贫,尊老爱幼、舍己为人等美德,就是对这个做人之道德根基的践行。正是这些践行,不仅造就了一批批圣人、哲人、志士、仁人和英雄、模范,而且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喜看今日之“中华善城、现代滕州”,其经济实力已跨入全国百强县(市)的前列,一个国家级文明城市也呼之欲出。纵观滕州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不难看出,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及其发展成果,直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能窥察到“善”的元素,充分显示了融进当代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其实,滕州不过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根植于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而强大起来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可说是新时代的一个大“善国”。正如孟子所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我们党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内所有的方针、政策、法律和制度,无不是从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惠民、爱民、安民的一系列“善政”。就以扶贫来说,至2018年全国就有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个不少的进入小康,这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善行义举。在对外关系上,秉持的则是“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践行的是“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方针,以亘古未有的国际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如“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沿线六七十个国家互惠共荣,至今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其中。凡此,均彰显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大善无言、大爱无边、勇于担当的旷世风范。正是——
善国善举几若何?犹见文公拜孟轲。
渊远流长善文化,环宇大善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