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本事

  “本事”一词,早见于宋代罗烨《醉翁谈录》:“暇日群聚金莲棚中,各呈本事,求欢之者,皆五陵年少腋窝豪贵子弟。”很明显,这里的“本事”,是指讨人欢心的技巧。到了明清时期,“本事”的含义更有针对性,《西游记》里有“大圣神通大,妖魔本事高”的说法,《水浒传》则对众好汉的“本事”提得更多,这里的“本事”,更多泛指出众的武功。到了近代,“本事”已演化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如鲁迅在《而已集》中点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凡事皆有两面性,“本事”亦不例外。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免不了犯错,最常犯的是恃才傲物,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综合症。我身边就有个典型例子:某文友经常发表一些豆腐块,被冠以“才子”“作家”称号后,飘飘然起来;其后,很多同事朋友慕名讨教,包括亲人也请其代笔,一回、两回,文友不胜其烦,开始找各种理由婉拒。再后来,骚扰的人少了,但说他风凉话、投他反对票的却成倍增加,就这样,一身“本事”,反让自己活成众矢之的。

  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本事”的人,就像木秀于林,树大招风,这摧树的风,更多带着嫉妒。不同年代,不同场合,“本事”的概念也不一样的。楚汉相争,韩信的“本事”有目共睹,刘邦称帝后,韩信的本事则成了烧身之火。到了和平年代,一些部门常见到一些奇怪的现象:越忙碌的人,挨的批评也越多,“本事”越大,“犯事”的风险也越大。这里面除了犯错几率之外,更多是“红眼病”们的暗中使绊。所以,一个人除了有过人技艺,还要做到深藏不露,才算真正有“本事”的人。

  无论何时何地,有一类“本事”十分受用,那就是拍马屁。察颜观色,投其所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此类人的龌龊常被人瞧不上,甚至鄙夷,但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结果往往造化弄人。《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却凭另类智慧,跟天子称兄道弟,荣华富贵江山美人兼收。再比如李白深恶痛绝的“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力士之流,虽遭千夫所指,可千夫们从未想过,天大的“本事”只有搭上厚黑这条船,才能划得更远。吹牛拍马离权力中心更近,所得实惠自然更多。

  有道是艺多不压身,“天生我才必有用”,人能来到世上,多少都有些“本事”的,每一种“本事”理应受到尊重。人活一辈子,最幸运的事莫过于贵人相助,这贵人,肯定是有“本事”的人。只是,世界上真正意义的贵人太少,而需求他们的人又太多;更大的遗憾在于,极少有人反思自己手中“本事”,都用到哪些人身上?都干了些什么?是否踩在了别人肩上?须知,再大的“本事”,用上正道才成大事。如若让“本事”沦为鱼肉别人的工具,那就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后果,比恃才傲物还要严重。

  一个人有点“本事”不算坏事。有“本事”的同时,也要看到没本事人的“本事”,能靠“本事”混迹江湖,通吃两道,才算高手。切忌不能让一点小伎俩长了个性,露了野性,坏了脾性,那样一来,“本事”反而坏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闲读茶文化
小村的冬
说本事
一口包子一口蛋
滕州日报荆泉7说本事 2021-11-15 2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