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7
~~~
~~~
~~~ 杨修元
~~~ 王吴军
~~~ 姚秦川
~~~ 侯美玲
~~~ 彭胜发
2022年06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的翰林
王吴军

  “翰林”这个词最早见于西汉文学家杨雄的《长杨赋》这篇赋中,《长杨赋》中说子墨客卿问于翰林主人,这里的“翰林”指的是文学之林,比如词坛、文苑等等。西汉时期,还没有把翰林作为官名,更没有设置翰林院这个官署,因此,当时还没有翰林这种职务。

  把翰林作为官名并设为官署,是自唐朝开始的。然而,唐朝时的翰林是内廷供奉之名,并非做的都是文学之事。

  关于翰林这种官名和官署的最初记载,见于《旧唐书·百官志》。《旧唐书·百官志》中说道:“翰林为词学、经述及僧道、祝卜等待诏之所。”意思就是说,翰林是做官的知识分子以及僧人、道士、巫师工作的部门。唐高宗时,刘祎之等人以文词被任命为皇宫里的待诏之职,当时号称“北门学士”,又称“翰林待诏”。所谓“待诏”,就是随时等待皇帝的诏书为皇帝服务的意思。唐玄宗时,张说、陆坚、张九龄、张垍等人也被召入皇宫里工作,称为“翰林供奉”。当时,凡是朝廷的圣旨、文件和批复,基本上都是翰林所写。这是翰林作为官名的开始。

  翰林官署的设置是在唐肃宗至德年间,当时,朝廷下了圣旨,命集贤学士进入皇宫起草诏书,其工作的地方名为“翰林院”,在翰林院工作的人被称为“翰林学士”。

  其实,当初设翰林的时候,皇帝的本意是便于自己搞文学艺术活动,因此,凡是擅长文学和艺术的人都是成为翰林的最佳人选。学士当然是擅长文学艺术的人,因此,学士当然要入选翰林,待诏于翰林院。后来,翰林越来越受到皇帝的重视,翰林得以为皇帝撰拟诏书,并参与国家政务,于是,翰林院就成了进入国家政务部门做要职的跳板。

  不过,唐朝的翰林也有杂流,比如,天宝年间的嵩山道士吴筠、乾元年间的巫师韩颖、刘烜,以及贞元年间精于弈棋的王叔文、王伾,还有元和末年的方士柳泌、僧人士通等,也都成了待诏的翰林。书法家柳公权因为擅长写字,也充任翰林待诏学士。唐顺宗时,工艺群官皆称翰林,翰林院里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唐肃宗就下了圣旨,罢免医工、相工、占星、射复冗食者四十二人,以此来精简机构,提高翰林的素质。

  到了辽、宋的时候,翰林学士和翰林院仍然存在。不过,辽增加了翰林茶酒使,专门负责茶和酒方面的事务。宋朝的翰林学士还兼管服装、医学、天文等事情,《宋史》中就说,安忠掌翰林司内衣库提点医官院,韩显符懂得天文,皇帝命他做翰林天文,钱惟演工于书法,宋太宗命翰林书学贺丕显到他家请他到翰林院工作。宋太宗雍熙四年,擅长医学的年轻人被任命为翰林学生,并设置了翰林医官院。宋神宗元丰四年,改翰林医官院为医官局。宋徽宗大观三年,朝廷下圣旨将医学并入太医局,书法并入翰林书艺局,绘画并入翰林画图局。这时,宋朝的翰林依然沿袭唐朝的旧制,擅长杂艺的人都可以做翰林学士。

  专门的文学之士进入翰林院做翰林,从明朝才开始。

  翰林院和翰林一直到清朝结束,才最终消失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王安石与苏轼文人亦相亲
古代的翰林
施恩于人不张扬
曹雪芹授人以渔
沐浴之礼
滕州日报荆泉7古代的翰林 2022-06-15 2 2022年06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