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洗澡冲凉是人们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洗澡的?
古人把洗澡称呼为沐浴,按当时甲骨象形文字的图案来看,沐是一个人举着一个木盆,而浴则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器皿里。由此可见,沐在古代是洗头发的意思,可浴则是洗身子之意。在等级比较森严、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封建社会,洗澡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盘铭文》里的这句便是对洗澡最简洁有力的诠释,在古代洗澡不仅仅是清除身体上的污垢,更是洗净心灵的污垢。
相比现代人洗澡的随心所欲,古代的繁文缛节决定了其洗澡的种种礼节。在古代,浴室称为湢,浴盆则名杅。“浴用二巾,上缔下绤。出杅,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屦,进饮。”《礼记·玉藻》中的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地描述了古人洗澡的整个过程,准备两条毛巾,细的擦上身,比较粗的则擦拭下身,出浴盆后要站在草席上再用热水冲洗一遍,然后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后喝点东西以暖胃口。从这个过程看来,显得科学而有序。
如果有客人来访,首先要提供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澡一次的环境,这样才显得尊重。《周礼·仪礼聘礼第八》中记载的“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现代人洗澡可以用肥皂、沐浴露、各种各样的洗发水来去除污垢。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荚、肥珠子、香料等,相比起来,种类也显得很丰富。用淘米水清洁东西,现在有时还能看到,澡豆是用豆粉和药沫制成的,有润滑肌肤的作用,当时恐怕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到吧。我们今天所说的肥皂大概就是由当时的皂荚、肥珠子这两种东西的名称延伸而来的,都有去除身体污垢,洁净润肤的作用。
从礼节以及洗澡的用品上来看,古人已经很重视洗澡这件事了。而从体制看,更能再次验证这点。因男女都长发束冠,西周时期只有沐浴之后才能去朝见天子,以表示尊重与忠诚。汉朝,官方政府还有专门为洗澡而设定的假日,时隔五日休一天,所有的官员都回去洗澡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汉官仪》作了如是记载。唐朝,由五日改为十日,称为“休浣”日,一浣为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