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
眼下已进入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小暑与处暑之间,气温最高、天气最热、阳气最足的时候。进入三伏天之后,人们会出现多种身体不适症状,比如身体容易困倦疲乏,口干舌燥,食欲减退等。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表示,在高温天气下,室外劳作非常容易引起中暑,提醒市民一定要避开高温,尽量不要在温度最高的时段外出劳作,应待在温度适宜的空调房内,饮食上应以清淡、消暑热、祛湿邪为主,少食肥甘油腻之物,合理补充身体所需能量。
室外工作者更易中暑
54岁的市民龙后涛是一位建筑装修工人,无论春夏秋冬,几乎全年无休,一直奔走在各个工地之间。近几天,在工地上忙碌的他出现了头晕脑胀、浑身乏力的症状,有时候还会出现心慌、胸闷、恶心的感觉,甚至有一次,他在工地上差点晕倒。于是,他到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务人员告知其是中暑,治疗后嘱咐他应多待在凉爽的空调房内休息,及时补充水分,禁止他继续在高温时段外出工作。
市中心人民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表示,眼下已进入三伏天,整个夏天最热的时节,气候闷热潮湿,人体出汗较多,最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尤其是室外工作者,此时应避开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不要在烈日下暴晒,而且要及时补充水分,合理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能量。
近段时间,高温持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热射病”现象。据了解,“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是最重症的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里。所以,在这种天气里,一旦身边人出现大汗淋漓、精神恍惚、昏迷的情况时,应立即将昏迷人员转移至通风阴凉处,用冷水反复擦拭其皮肤,让其饮用凉盐水等饮料以补充盐和水分,若其身体高温持续,应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如何科学防中暑
面对三伏天的高温,市民应如何科学正确地预防中暑呢?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介绍说,首先,在高温天气下应避免长时间室外活动,尽量避免在10时到16时高温时段外出工作,也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尤其户外工作者更应协调处理好时间,禁止在阳光下暴晒出汗太多导致身体缺水过度。入伏后,地表的吸热远大于散热,热量累积,又因夏季多雨,导致室内天气又闷又热。待在空调房内也要注意室内的温度要适宜,不宜温度过低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建议温差最好不超过5摄氏度为宜。人体调节温度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要过度贪凉,否则身体就会出现不适症状。
其次,天气炎热时,大家要保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夏季的饮水量要比其他季节略多,根据自己身体需求,除了三餐之外要不间断饮水,尤其是室外工作者,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血液粘稠度已经升高,容易发生休克、中暑。
再者,三伏天,大家在饮食上应以解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虽然天气炎热食欲不太好,但饮食仍要保证合理均衡,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绿豆、百合、红豆、薏米、蔬菜、瓜果、瘦肉、鳝鱼、鸭肉等,均是夏季很好的食品,可以少食些肥甘厚腻之物,以免损胃伤脾,更不易消化吸收。三伏天往往暑湿严重,脾胃不好的,不要经常淋雨、穿湿的衣服,要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饮食方面注意少吃寒凉的食物,多食甘凉或甘寒的食物,防止湿气内生。湿热体质以清热化湿为主,慎食肥肉、油炸、甜食之类的肥甘厚味,多食绿豆、马齿苋、苦瓜等清热化湿之品。
最后,对于部分体育运动爱好者,建议白天不要进行剧烈的室外活动,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活动,外出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可以选择物理防晒,如打伞、穿舒适透气的防晒衣等。
总之,三伏天要注意清暑热、祛湿邪,还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结合自己的体质,科学健康地度过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