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不讲理”的人往往是没有朋友的,而说话不着边际、言不及义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这些都涉及逻辑的问题,懂一点儿逻辑常识,让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更严谨、更有条理,无论是对于学习、工作,还是对于待人接物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说到逻辑,很多人以为那是西方学术的产物,而且其中充斥着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难免让人望而却步。其实不然,逻辑是当今时代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也是开启中华先哲思维艺术奥秘的钥匙,学习逻辑也可以实现轻松入门。早在《墨经》中,墨家学派就提出了或、假、效、譬、侔、援、推等判断、推理形式,建构了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在《名书》《韩非子》《吕氏春秋》中,一个个鲜活的寓言故事为我们演绎着逻辑思辨的魅力,很多故事童叟皆知,生动有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故事所体现的逻辑价值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但它们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之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表达方式。孙中原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中国逻辑学特别是“墨学”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先哲思维技艺趣谈》是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丛书十五种之一。
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宗旨是趣谈中华先哲的思维技艺。作者从《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特大型丛书中精选中华先哲思维技艺的典型案例,从中华先哲思维表达的实际出发,针对历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教育、法律等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逻辑应用,围绕逻辑核心内容——概念、命题、论证、规律和方法,分析其思维表达技艺,阐发其逻辑认知意蕴,突显其现代价值意义,融真实性、科学性与通俗性于一体,以期促进逻辑知识的推广普及和应用。
从全书框架来看,从概念艺术、命题记忆、论证技巧,到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本书涵盖了逻辑思考的方方面面,而常见的逻辑知识如演绎、归纳、类比、同一律、矛盾律等,无不毕具。从具体内容来看,本书妙在“趣谈”。首先是选择的材料生动有趣,刻舟求剑、自相矛盾、老马识途、塞翁失马、三人成虎等成语故事自不必说,“鸡三足”“起死回生药”“象牙筷定律”“新嫁娘子问夫婿”“黄公嫁女”等奇谈怪论、民间故事,让逻辑学习时时充满会心的愉悦。其次是作者解读的妙趣横生。讲逻辑必然要涉及逻辑学的概念、定理等抽象的知识,但本书没有在这一点上刁难读者的意思,作者讲解深入浅出,每一个知识点都集中围绕一个故事展开分析。遇上相关联的典故、人物,作者还会做适当延展,力求让读者明白来龙去脉。张岱年先生说:“先秦至魏晋,有许多关于辩论的故事和篇章,旨意渊湛,发人深思,沁人神智,是珍贵的学术遗产,可以玩味吟咏。”笔者以为,“玩味吟咏”既是本书的创作态度,也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态度。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面对海量的信息,哪些有用,哪些是谣言,哪些是经不起推敲的错误信息……要想不被信息左右,我们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逻辑分辨能力。换言之,没有逻辑思考能力,就很难在时代生活中立足。《中华先哲思维技艺趣谈》是一本集逻辑常识学习、传统文化普及于一体的有趣、有料、有品的好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