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且不说其功业实绩,单看他的画像,目光如炬,两眼炯炯,也真对得起这一称谓。而发现和重用林则徐的陶澍,也是个极有眼光的人。
陶澍是道光朝名臣,清廉正直,干练务实,在官场上威望极高,而且颇具识人之明,目光如炬。他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林则徐在他手下干了7年,他发现林则徐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不遗余力地对他进行培养提携,给他机会历练,为他指点迷津,帮他扩大名声,还多次向朝廷举荐,对林则徐有知遇之恩。也正是陶澍的一再保荐,林则徐才能迅速在官场上崛起,施展才能,从而在近代史的舞台大显身手,成为一代伟人,民族英雄。
道光十九年(1839)春,陶澍病危,但他仍抱病上奏,以“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的评语推荐林则徐来接替江督之位。初夏,陶澍辞世。林则徐十分悲痛,精心写了挽联,深情缅怀他和陶澍多年的友情与知遇之恩,联语是:“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林则徐也果然没有辜负陶澍的青睐和力荐,一柱擎天,力挽狂澜,在中国晚清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清代教育家黄彭年曾高度评价说:道光年间,有识之士深感国家之江河日下, “于是陶文毅(陶澍)起而治其内”,“文毅既没,林文忠公(林则徐)继之,既治其内,复思治其外。”一个“起”一个“继”,既清楚地表明了陶澍的首创之功,也说明了林则徐对陶澍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陶澍的眼光还表现在他对左宗棠的发现与赏识上。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澍准备前往江西阅兵,中途经过湖南醴陵,当地大小官员、文化名流纷纷前来捧场迎接。时任渌江书院山长的左宗棠也写了一副楹联,以示欢迎:“春殿从容语,廿载佳山,印心室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文笔简约工整,虽是颂扬之词,但行文节制,十分自然得体,既表达了湖南家乡人们对陶澍的景仰与欢迎心情,也点出了陶澍生平的得意之事。
陶澍看到了这一副对联,立即眼前一亮,大为赞赏。专门延期一天,去书院看望左宗棠。一个是两江总督,一个是落榜举子,相见之下却谈得极为投机,直说到天黑仍然不觉疲倦。爱才心切的陶澍把左宗棠视为少见奇才,到了晚上又邀请左宗棠住在行馆,二人又畅谈了一晚上,并且结为忘年交。
当时陶澍是官居一品的现任总督,左宗棠却不过是一个只有举人功名的学院山长,陶澍却不顾身份的悬殊结交左宗棠,后来更是要把唯一的独子与左宗棠的女儿孝瑜订亲。左宗棠曾因不是门当户对推辞这段姻缘,陶澍却不以为然地说道:“若论门第名位,你将来功业必在我之上。至于年龄,只要儿女年龄相当就可以。”足见他对左宗棠人品才学的看重。因为他看到了左宗棠的真才实学与文韬武略,因而到处为左宗棠说项延誉,竭力向朝廷举荐,为其助力加油。
后来,左宗棠果然大展宏图,一飞冲天,成为晚清三杰之一,军功政绩皆是一流,尤其是收复新疆一役更为出彩,不论事功业绩还是名声威望,都远高于伯乐陶澍。退一万步说,即使陶澍没有任上的种种建树,劳苦功高,就是慧眼识人发现了晚清两大人才这一点,就足以青史留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