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彩
过完年之后,微博上“过年为何使年轻人想断亲”的话题引起了1.4万的跟帖讨论,阅读量超过1亿。其实,这一话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引爆舆论圈了,“走亲戚”作为年节重要的仪式和习俗,越来越不被年轻人重视,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
我觉得,我们应该承认这一问题的现实存在,但也不必放大和强化这一问题。
走亲戚是传统农耕社会流传下来的习俗,在彼时,人们因亲族而居,生活范围固定,走亲戚方便、成本低。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户籍制度的放开,让亲人间居住地分离的大势不可阻挡,过去一个大家族“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情况几乎难再。亲戚、族人天各一方,来往少了,关系难免疏淡。
显然,在外出人群中,主力是年轻群族,这自然也让他们冤负了许多“断亲”的“恶名”。
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维系亲戚关系的决定因素也非全是时间和地域问题。年轻人平时生活于城市,生活环境、思想观念,难免与上一辈亲戚,特别是农村亲戚间产生隔阂。说教、攀比、窥隐私……部分网友晒出的走亲戚经历显示,原本用于维系感情的访亲活动,却导致了他们情感上的焦虑,让其产生抗拒。
我认为,年轻人不喜欢走亲戚,原因是找不到存在感。孩子跟长辈走亲戚,见长辈们相见甚欢、酒酣话稠,就会感觉那些亲戚是父母的,不是自己的,因为自己跟他们没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共同的话语甚至思想观念。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亲属关系是一个差序结构,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漪,圈层最里面的是至亲,然后根据亲疏依次向外,最外边是路人。以前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和我交往多、有共同话语的人就亲,反之则远。但事实上,亲戚是一种血脉之联,有超越社会、文化的情感需要和价值依存,虽然时空上有地域远近,交流上有密有疏,但血脉之联无法隔断。而且,走亲戚作为一种古老习俗的背后有其独特的民俗礼仪及道德伦理,这种通过固定仪式呈现出来的文化,在归属感和群体分享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友爱团结、尊老爱幼等传统观念。
目前来看,传统的走亲戚在内容和形式上虽出现弱化,但也正常,这是传统习俗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结果。在向现代社会融合过程中,传统的走亲戚等习俗也在通过自我扬弃、革故鼎新而完成其社会文化的转型。相信走亲戚习俗会随着这种转型的成功而重塑其文化价值,焕发出更多、更新的内容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