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龙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慢的哪是日色,相系惟有人心。
从前一进腊月,人们不自觉间就抛却了俗世的烦杂,开始喜气洋洋地忙活起和“年”相关的事情。相互走动间便早早约下,过年初几谁到谁家走亲戚。那时候通信并不方便,说好了,便是定下了。到了约定的日子无需再提前联系,这边提上礼品,直奔亲戚而去。而亲戚那边的八仙桌上,也早已备好瓜果茶饮,厨房里相关菜肴业已就绪,食物的清香和大家脸上的笑容散发同样悠长的气息,让人自在闲适,欢声笑语中松快无比。这一家,就是一天。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春节不过短短的七天假期,满身的疲惫尚无暇卸下,就要面对父母关于婚姻及生育的各种催逼……短短一周,除了让人顿生如苏轼般“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慨叹,哪还有时间和心情去走亲访友?
更何况,即使能勉强挤出点时间,也早已没了从前那般悠闲的笑容。拎着礼品到了亲戚家中,有的只是寥寥几句寒暄,茶都来不及喝上一口,就到了起身告退的时间:“我走了三叔,还得上我大姑家去呢。”“在这住就是,菜都准备好了。”“不了不了三叔,还有好几家子没去呢。”“那行大孩,路上车多,别慌慌。”那些年走亲戚时的美好,就这样遗失在彼此心照不宣的应酬中。
除了闲情和松快的丢失,现在的年轻人,生活空间也日趋封闭。孩提时没有了从前村居时的呼朋引伴,代之以学校、托管、商品房的三点一线。从小到大见不着亲戚们几面,感情自然谈不上浓厚。这种空旷的陌生感,常常让年轻人在见到亲戚时感到无所适从,对于走亲戚这一传统习俗,内心里也就生出越来越多的抵触和抗拒。
拉近情感释放压力,从前的走亲戚,带给人的是内心慰藉,当它更多地流于形式并让人疲于应对,年轻人对它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过年时这个城市的夜晚,道路两旁的树梢上挂满了璀璨的霓虹,它们不可谓不漂亮,但我们心里清楚,那,终究不是自然的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