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朱光庭是理学大师程颢的弟子,他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狂,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仍赞叹不止,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精妙,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这就是“如坐春风”的由来。确实,那些品德高尚或者有学识的人身上似乎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感受,犹如一颗种子包裹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不由萌发破土而出的力量,时时刻刻感觉舒服。
我读书的时候,认识一位老师,她是良师,亦是益友。听她说话,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难题,她总能抽丝剥茧,帮我把所有的关系理顺,但并不插手,让我自己去把结一个个解开,体验那种微妙的释然与放松。她微微一笑,仿佛一切都成竹在胸,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感。
有一次,我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挫折,痛苦又迷茫。她来看望我,却绝口不提此事。她带了亲手做的糕点,洗手烹茶,与我对饮,闲散地聊一些家常。其间,偶尔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触动了我的思绪,我又忍不住激动起来,眼眶瞬间就红了。正当我感觉难堪之时,她微微转过头,喝了一口茶水,淡淡地说:“天气不错,等会我们出去走走吧。”我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那天下午,在春风里,她给我讲了许多自己的故事。从她看似闲散平淡的故事里,我豁然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回去之后,我的烦恼烟消云散。
父母经常带我去老城里的一家小餐馆吃饭,地方不大,但干净简洁,店里只有老板和老板娘两个人在忙碌。如同人们说的那样,夫妻在一起生活久了,从言行举止到相貌都会越来越像。老板和老板娘就很有“夫妻相”,一样自带福气的身材,一样明媚的笑容。是的,他们的笑并不灿烂,也算不上热烈,却给人一种持久的感觉。就像你劳累一天回到家时,看到家人开门时脸上的笑容,只是平平淡淡,如每一个普通且寻常的日子,但会让你温暖、舒适且安心。
不出所料,他们做的食物清淡、可口,吃到胃里很舒服。这样的标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能做到的人真的不多。很长时间过去,我从少年变成中年都一直记得,却再也没有遇到如那家小餐馆一般让人身心舒畅的笑容与味道。要么过于浓烈,要么过于冷清,不多不少实在是一件很难拿捏的事情。
其实,让人感到舒服的不只有人,还有许多温暖的事物。有年在南方,走进一座小公园,人少,树木粗壮、高大、郁郁葱葱,小桥、流水、走廊、假山,植被疏疏朗朗、错落有致。没有繁复的设计,也没有浮夸的景致,漫步其中,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有一种舒适的美。在这里可以散步,可以静坐,可以读书、冥想,可以弹琴,可以起舞,但绝对不适合跳广场舞——那样太过于嘈杂、喧闹,会破坏公园原有的静谧与安详。即便唱歌,也只能唱那些低沉、舒缓的歌曲,婉转、悠扬,与公园的氛围相得益彰。
随手翻开一本诗集,读到一首小诗,不惊艳,甚至初看很不起眼,读起来却很上口,越读越觉得隽永,越读越觉得意蕴悠长,余味绕梁。看一部文艺电影,主角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演员却始终不曾有大悲大喜的外在情绪,没有哭哭啼啼,没有患得患失,最难过时,也只是嘴角抽搐,眼角流下一滴稍纵即逝的泪。隐忍且克制,却有无限张力。
世间万事万物,那些恰到好处的舒适与自在,皆可让人如坐春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