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太舒服的话,今天的活儿就干不完了。”朋友母亲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母亲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先是寒暄了几句,然后忙前忙后地拿出各种水果和零食。我们让阿姨别忙活了,阿姨笑着应了几声,便从角落里拿出一把椅子,坐在一旁说:“甭客气,快吃点东西。”我注意到还有三四把椅子上铺上了厚实的小垫子,还有靠背和扶手,不明白阿姨为什么选择坐在一把光溜溜的椅子上。椅子还没等坐热,她又站起来去厨房忙碌了,我小声问朋友为什么阿姨不坐在沙发和有垫子的椅子上呢?朋友笑了笑说:“那是我妈的习惯,她说椅子太舒服的话,今天的活儿就干不完了。”我听到这句话时愣住了,一时不明白干活儿和椅子舒不舒服有什么关系。
后来我在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凯利家有两把椅子,一把椅子有扶手,是“老公椅”,另一把没有扶手,是“老婆椅”。凯利夫人从来不坐那张有扶手的椅子,她说她不喜欢椅子太舒服;要干的活那么多,要是椅子舒舒服服的还有扶手,屁股还不得粘到上面去?
凯利夫人和朋友母亲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椅子作为一件家具,本是为了人们的舒适而存在的,而在朋友母亲的眼里,舒服的椅子却成为了一种“诱惑”。她的手头工作没完成前,拒绝去坐沙发和带垫子的椅子,或许她深知自己的弱点,一旦陷入了舒适的怀抱,就会产生贪恋的心理,手里的事就会难以完成。
其实我自己也很容易因为陷入舒适区而产生惰性和拖延,朋友母亲的一番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弱点。于是,我开始选择“不舒服”的环境来让自己改变这种坏习惯,每天把用于玩手机的时间分给健身和学习;周末,抛弃温暖的床铺,选择去图书馆看书。前期,自己的意志总是会被动摇,回到舒适圈就在一念之间,而那句简单的话和朋友的母亲坐不舒服椅子的画面,却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次一次地敲醒我。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一直待在舒适圈里生活,你的日子将会越过越难,短暂的舒适只会阻碍你的成长,跳出舒适圈虽然伴随阵痛,却会实实在在地拓宽你人生的边界,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成功,从送给自己一些小小的不适开始吧。”
如此看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把“不太舒服”的椅子,挑战自己的惰性,就从这里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