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关起门来,心,常常就来敲门了。”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在这聒噪的世界里瞬间安静下来。起初阅读这本书,我以为作者在恬静地书写生活日常,直到读完最后一个章节,我才明白,这是一本作者与心灵的对话,是作者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中,对生命的思索、浴火重生的感悟。
这部散文集中,黎戈从女性的视角,对“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算活过”展开思考。她认为活着,是要拿出柔和的心,建立与人的连接。在《爱是一生成熟的果实》一文中,她写道:“我是在做母亲这件事上才明白:爱人是一件比爱己更幸福的事,而且无须回报。我感激她赐予的‘此刻’感。此刻,就在此刻,置身于幸福之中,就可以了。”关于母爱,她在日记中写道:“她用这样寸寸鲜活的生命哺育了我——活着,仅仅是‘给生命以时光’;生活,才是‘给时光以生命’。”至于爱情,她认为应像《你一定要幸福》一文中,年轻的飞行员在牺牲前留给妻子的家书一样,鼓励她重建生活:“我活着,你是你自己,不是我的附属品。我死了,你还是你自己,不是英雄的遗孀。”她认为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在任何一段关系里,活出自我尤为重要。女性的力气应该拿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黎戈是个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作家,她将自己走出深渊、浴火重生的原因,归结于不放弃追寻美。黎戈对美充满热情,在她的笔下,节气是击打日子的鼓点。春日,明亮、湛蓝、艳红、洁白,各种色彩如洪水般涌来;玫瑰是诗人替代灵感的“抵押”,花枝是知己传达心意的便笺。初夏,她站在朝北的窗前,看窗外凉风里的椿树新叶,是高高低低押着韵的诗行,是步摇发出的珠玉叮当,是初夏玉质的脚步声。甚至在收养的流浪猫的眼眸里,也藏着千言万语,比“语言更加正确且有深度”。无疑,黎戈是个敏感的人,她将自己缩小到一厘米,以仰视的角度来观察整个世界。如果说她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美,毋宁说她努力地活出幸福的自己。
黎戈阅读广泛,涉及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建筑史等,她从中吸取了充足的养分。在读调香的书时,她说闻香像读一本小说,是用气味在脑海里展现一个故事。文学方面,她尤其热爱契科夫和汪曾祺两位大家。她认为这两位作家的文字都是散文化的。散文之美,如水一般,顺着心性流淌,柔软自由。甚至,陪伴女儿读的怀德小木屋系列,她感受到干净明亮的文字能让心安静澄澈,更加诗意地理解生活。反过来,这些阅读使她的书写更加注重朴实的语言、丰富的层次。
年轻时,读余华的《活着》,我领悟了,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人到中年,当读到这本《心的事情》的时候,我终于恍然,活着是为了幸福的“此刻”感。当付出爱并感受到家人的关爱时,当从阅读中发现微光时,当为自己喜欢的事而努力时,只要能体味到那一瞬的幸福,就足够了。谁没有深陷泥沼的时候呢?关上门,慢慢品读这本书,拾起散落在生活里的一朵朵向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