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委屈的“状元”
陈鲁民

  《宋史》记,赵楷曾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状元,“政和八年,廷策进士,唱名第一。”不过,赵楷的状元头衔最后还是被宋徽宗取消了。原因是,宋徽宗担心考生们会认为赵楷的状元是考官舞弊选出来的,这事还没法说清楚。

  赵楷是宋徽宗的儿子,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本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他不愿窝在父亲羽翼下生活,想凭真才实学去闯天下,就偷偷化名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他确实技高一筹,文采非凡,竟一路破关斩将,夺得头名状元。徽宗很高兴,但又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硬把第二名王昂提为状元。赵楷靠本事吃饭,没沾老爸一点光,好不容易挣来个状元,却硬生生被拿掉,你说他委屈不委屈?

  嘉佑二年(1057年),欧阳修为主考官,阅卷时候看到一份漂亮试卷,就想擢为第一,可在他提笔之时,突然想到:这么精彩的文章,大概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能写得出来。欧阳修想:师生之间要避嫌,曾巩是自己的学生,如果将他列为第一,对他对自己都不好。斟酌再三,将这份试卷批了个第二名。然而,最终结果揭晓之后,才发现文章作者是苏轼。东坡白丢了个状元,他也很委屈。

  明代沈一贯,官至内阁首辅,位极人臣。他的儿子沈泰鸿准备参加会试。沈一贯想,我是内阁首辅,一举一动全天下人都看着呢,要是我儿子考砸了还好说,可一旦考好了,肯定会有人出来说闲话。说我一个人的闲话倒无所谓,关键是大家对整个科举考试的公正性都会有看法了,偏偏我这个儿子学问又非常好,是公认的状元热门人选,万一真的考上了状元……于是他计上心来,对儿子说:“我是首辅,按规定可以给你荫补个官职,就当个中书舍人吧。”

  任命书下来了,不是中书舍人,而是尚玺丞。沈泰鸿一下子傻眼了,因为按规定,尚玺丞这样的职位是不能再参加科举的。从状元大热门一下子成了连考试资格都没有,可想而知沈泰鸿得有多郁闷,多委屈,连死的心都有。他一气之下就回了老家,从此跟老爸断交。

  清代光绪年间一次科考,本来状元应是考生朱汝珍的,其文章、书法、立意、人物都是一流,众考官一致推他为第一。但慈禧在最后拍板时,看到“朱汝珍”这三个字便不由得心生厌恶,一是与闹得沸沸扬扬的“朱三太子”同姓,不吉利;二是那个珍字让她联想到眼中钉、光绪皇帝宠爱的“珍妃”;三是朱汝珍的家乡还在广东,与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乱党同乡。想到这些,慈禧就把朱汝珍的试卷丢到一边。这样朱汝珍就错失了状元头衔。慈禧看到第二名刘春霖的名字很是喜欢,觉得寓意好,有吉祥之意,“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的意思,加上那一年北方大旱,正在盼雨,于是慈禧太后就钦定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成了榜眼。

  严格地讲,这几位还都不是正儿八经的状元,最多算是准状元、亚状元、候补状元,其委屈也是有限的,朱汝珍毕竟还得个榜眼,东坡也金榜题名。沈泰鸿是真委屈的,怪不得“视其父若深仇”。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天底下不公平的事多得很,比这几个落选的准状元还要委屈的人不计其数,找谁说理去?好在状元只是个头衔、帽子,真要开疆拓土打天下,“赢得生前身后名”,还要靠真才实学,武功文略,靠拼搏奋斗,一刀一枪。有大才华、真学问的苏东坡,虽没当上状元,不无委屈,可后来却成了千年难觅的文学大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他那一榜的状元郎,又有谁还记得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文体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7
荆泉
《陈情表》中“察”与“举”
慎独,实则慎心
最委屈的“状元”
有些小事可不小
滕州日报荆泉7最委屈的“状元” 2024-02-02 2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