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直是一个让读者忌讳、让作者感到棘手的话题,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的陆晓娅女士在《旅行中的生死课》中选择了一个美丽的切入点,旅行。
她把近十年来,从台湾到伦敦、巴黎、奥斯维辛等城市,从公墓、雕像、安宁病房到悬崖、草原、沙漠、大海的所见所闻,与近些年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中,对老年问题、死亡教育与生命意义等方面的思考相结合,使那些缥缈的、深邃的、晦涩的话题,不再藏在紧锁的眉头下——它们有了肉体,有了影子,有了谈吐的能力,就像一个大隐隐于市的老人,与读者侃侃而谈。所以敬一丹说:“我在晓娅的文字里,感受到从容、坦然和洒脱。”
陆晓娅的旅行是“睹物思人”式的。在拜访公墓、纪念馆等地时,她也会绕着那一个个封存在历史中的人生不停地转圈。苏珊·桑塔格、波伏瓦、卡赞扎基斯、马尔罗……一个个截然不同的人生在陆晓娅的笔下被娓娓道来。他们(或他们塑造的人物)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看待生命的无意义,然后如何给自己救赎,他们如何走过自己的一生,在可能生与可能死的境地下如何选择?这些一方面影响了陆晓娅,比如波伏瓦和福斯卡让她从单纯的怕死维度,进入了怕不死的维度,用陆晓娅的话说,她将在它们之间的张力中“度过”她的人生。另一方面,这些旅行中的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景,也拓展了这本书的广度和厚度。
大体上,陆晓娅在这本书中分别讲了个体与群体的死亡。对于个体,陆晓娅围绕生前身后讲了很多,比如应对死亡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活出独特的自己,却又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血脉相连”;死亡是一件需要提早做准备的事情,包括死前的医护问题、死后的财产问题和安葬问题;发生死亡后,无论是自己还是亲人,都应该给哀伤一把椅子,生者时常过来陪着逝者说说话,爱会得以继续流淌……
创造是一个被陆晓娅反复提及的词语。在她看来,认识死亡的价值在于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激发创造的热忱,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由死亡回看生命,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是接受馈赠,也是在回赠,回赠的过程,就是在创造。这是支撑生命的意义的核心内容,创造的时刻,是生命热情熊熊燃烧的时刻,恐惧和遗憾都会退让,生命的实在会战胜虚妄。否则,“安于命运,接受它的安排,过着一成不变的刻板的生活”,成为自己生命的囚徒,把生命纳入一种固定的模式,既是对生的怠慢,也是对死的轻浮。写作,便是她的创造,作为读者,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燃烧在心头的熊熊火焰。
投奔群体是个体应对死亡焦虑的另一种途径,如建立宗祠、编撰家谱等,可以让人的生命搭上一条顽强生活了几千年的根。在陆晓娅旅行的目的地中,还包括了埋葬约翰与穆罕默德的加里波利半岛,和同时生活着不同族群、信仰的人的耶路撒冷。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祈祷和对和平的向往,成为这本书中夹着的一朵素雅的小白花。事实上,对于死亡而言,并没有个体和群体的区分,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拥有两种不同的视角,却能观照到不一样的生,所以陆晓娅在书中强调还要有宇宙意识,从大看小,又是一番崭新的天地,生命又多了一份幡然苏醒的可能。
纵览全书,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赤诚的热情,这是旅行与写作对陆晓娅的丰厚赐予,我想,更是死亡对生命的倒逼,让这两个词语真正实现了渺小与广阔、短暂与永恒的联结,并最终能赋予读者珍贵的勇气、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