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访人:市中医医院(工人医院)治未病科
主任赵芸
采访人:廖晗
入秋后,虽然早晚会较凉爽些,但“秋老虎”威力不减,还是会使人极易产生倦怠、乏力之感。对此,市中医医院(工人医院)医务人员提醒广大市民,要重视秋后的养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入秋后养生注意事项
刚入秋,炎热的天气并没有就此结束,这段时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在这个时候,古代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据赵芸介绍,入秋后养生需要注意不少事宜,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极易出现秋燥。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重视预防。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感受秋季亢旱燥气而发病为温燥,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舌边红等。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
饮食应坚持滋阴润肺
“大家要重视秋后的养生,谨记三防三忌,利于身体健康。”赵芸说,入秋后,要防暑、防泻、防燥。这个时节,暑热未褪尽,长时间待在室外仍有中暑的可能,因此还是要降温防暑,补充水分,适当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充足睡眠。再就是防泻,勿因贪凉造成脾胃虚弱,要注意健脾和胃、勿伤脾阳,避免腹泻。燥为秋季主气,可多喝汤水、多喝粥、多吃养阴润燥食物,少吃葱、姜、蒜、韭菜等辛味食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膨化食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茄子、鲜藕、丝瓜、黄瓜、冬瓜等。
入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空气变得干燥,过敏原增多,而且此时暑湿尚未完全褪去,人体很容易生病。赵芸建议,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艾灸、推拿等提升免疫力,预防疾病。
调养精神 适当运动
秋高气爽之时,应早睡早起。一般来说,秋季在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睡前可吃些养心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等。
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赵芸表示,这个时期运动要顺应“收、养”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登山是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既可以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还可以降低血糖,同时,入秋后还可以逐渐进行一些步行、太极拳等耐寒训练。
秋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人体褪黑激素分泌增多,人们的情绪自然就容易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要克服悲秋情绪,在精神调养上,应培养乐观豁达的胸襟,保持心情舒畅,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