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哈喽,唱个大肥喏
钟立春

  读《水浒传》,“唱喏”这个词出现了几十次,林冲唱个喏,李逵唱个喏,宋江唱个喏,燕青唱个喏,武松唱个大喏,西门庆大大地唱了个肥喏……那,唱喏是什么意思呢?

  唱喏,是古人相见时的一种礼节,是一边作揖,一边口中发出的声音。类似现在人们常说的“你好”或者是“好嘞”。主动打招呼叫“唱喏”,回应别人的招呼也叫“唱喏”,是古汉语中一种施受同辞的现象。

  “唱喏”这个词追根溯源,有考证的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于江左诸王。”就是说,古时候所说的“揖”,仅仅是指举起手来而已。而宋朝的“喏”,其实是从东晋的江左诸王开始的。陆游说,最开始,只有江左王氏家族的子弟才会做这种礼节。当支道林(一位和尚)去拜访王子猷兄弟回来后,有人问他“诸王怎么样?”他回答说:“我看到了一群白脖子的鸟,听到它们发出哑哑的声音。”他所说的“哑哑声”便是现在的“喏”了。

  当时,王氏子弟以唱喏为礼,周围人颇以为异。后来却又逐渐风行开来。唐朝时,基本上已经普及。到宋朝时唱喏已经是一套“组合拳”了,就是手上得有动作,嘴里得有内容,缺一不可。并且,根据声音的大小和长短,恭敬程度,还分为小喏和大喏或肥喏。

  “唱喏”这个词在古典小说中很常见。如《西游记》十五回写孙悟空不愿向山神和土地磕头时说:“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只是唱个喏罢了。”这里,唱喏基本上说的就是小喏。就是说,我见到玉皇大帝都不拿他当回事,不行大礼,也就是浅浅地打个招呼而已。

  不过,孙悟空说归说,《西游记》原著里,当玉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的时候,他还是朝玉帝唱了个大喏。大喏是什么?就是喏声很大、腰弯得很低的那种。可见在乌纱帽的诱惑下,孙悟空也是可以很有“修养”的。当然了,孙悟空发现被封的只是个弼马温,大闹天宫那是后话了。

  重点是,我们从这一段里看出大喏有恭敬、感谢的意思。而且有时候,唱个大喏也叫唱个肥喏。

  《水浒传》中有这么一处描写:潘金莲失手掉落一根叉竿,不偏不倚,正好打在西门庆的头巾上。潘金莲情知不是,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说道:“奴家一时失手,官人休怪。”西门庆立住了脚,正待要发作,回过脸来看到潘金莲生得美貌,立马变作笑吟吟的脸儿,并大大地唱个肥喏道:“小人不敢。”西门庆那躬鞠得幅度之深,唱出的声音之洪亮,让王婆都笑话他说:“大官人,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

  “肥喏”本来是用于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其肢体上是向人作揖,口头上是扬声致敬。但在这里,西门庆被砸了,非但没有发火,还恭恭敬敬、心甘情愿地唱了个大肥喏。你可说吧,这明摆着就是见色起意。

  除了在古典小说中,在《清明上河图》里也能看到宋人在唱喏。细数东京街头拐弯处,在桥上,在街道,在酒楼,有三处在唱小喏,一处在唱肥喏。

  “唱喏”还用在一些场合和大场面里。比如显贵出行,随从在前面吆喝开道,令行人回避,也叫“唱喏”。比如,官员坐衙时,大家同时行见面礼,会齐声唱喏。再比如,皇帝阅兵时,开幕式要敲梆子,一共四声。敲第一声和最后一声时,全场士兵都要一起唱喏,场面非常震撼,这事儿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有记载。

  如此,我们知道了,“喏”这么简单的一个字,它可以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有打招呼、有应答、有恭敬、有感谢,还有祝愿。宋人多礼,这可能跟经济文化有关,毕竟“仓廪实而知礼节”嘛。

  如今,那古老的唱喏之礼虽已远去,然而,其深蕴的恭敬之意、揖让之态,依旧在现代人的日常问候中悄然流淌。初遇之际,握手致意,一句“你好”是唱喏;熟人相见,点头微笑,一声“吃了吗”是唱喏;分别之时,挥手作别,是唱个大喏;久别重逢,相拥洒泪是唱个肥喏。这么想来,仿佛又看到1000年前的先人们在小巷,在酒楼,在人海,在看不见的地方,叉手鞠躬,抱拳高拱,弯腰扬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周末
   第7版:荆泉
   第8版:排行榜
哈喽,唱个大肥喏
为上司担责任
“不学无术”与“不学有术”
“人尽可夫”竟是形容孝女
滕州日报荆泉7哈喽,唱个大肥喏 2024-09-21 2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