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官场流行这样一句话:“岑春煊不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张之洞有学无术。”张之洞对左右调侃道:“依我看,袁世凯不仅是有术,而且是多术。我呢,不但无术,而且还不能说自己有学。不过比他们两个多认识几个字罢了。”
所谓学术,学是学养、学问、学识;术是技艺、方法、本领。学与术的相互关系大致可分四类:学而有术,学而无术,不学无术,不学有术。
一是学而有术。历史人物中的姜尚、苏秦、张仪、孙膑、诸葛亮、王猛、谢安、王阳明、岳飞、戚继光、左宗棠、曾国藩、梁启超等,都是学而有术的典范。他们一方面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学问厚重;另一方面是足智多谋,文武兼备,建功立业。
二是学而无术。古人的代表人物是赵括、马谡;现代的代表人物是王明、博古。他们虽学习刻苦,书读得不少,堪称学富五车,可就是不会实干,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只会夸夸其谈,一见真章、干实事就露出破绽,折戟沉沙,被人讥为“百无一用是书生”。
三是不学有术。“刘项原来不读书”,一个是街头混混,一个是无业青年,但这两人却能一呼百应,叱咤风云,成了争夺天下的主角。再就是袁世凯,文凭很低,读书甚少,但却擅长权术,计谋过人,把各种政治势力玩弄于股掌之中,翻云覆雨,纵横捭阖,成了清末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
四是不学无术。代表人物是霍光,寇准,其实,把这顶帽子扣在这两人头上有点冤枉,但史书就是这样记载的,只好委屈他们一下了。汉书《霍光传》评论霍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即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再说寇准,大臣张咏对他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忙取《霍光传》来看,读到“不学无术”四字时,恍然大悟,才知张咏的意思所在。说实话,这两人的功绩还是很大的,读书可能确实少了点,但经国济世的办法还是有两下子的。真正的不学无术者,还是那些官场混混,学界游民,各行各业的人渣无赖。
一般来说,学是术的前提,先有学而后有术,治学就是为了有术,学愈精,术愈多,学愈粗,术愈少。但凡事都有例外,有的人睿智聪颖,天赋过人,不读书或少读书也可以做到有术或多术,做出不俗贡献。《宋史》记:“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很自信地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儒吏》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他这辈子虽读书不多,学识不广,但点子不少,都很管用,北宋早年那些重大决策,几乎都出自他手。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他的主意;清除隐患,杯酒释兵权,是他的点子。
但赵普这种例子可遇而不可求,是小概率事件,正规而可靠的路径,还是先学而后有术,循序渐进,扎实积累,最后达到学而有术的理想境界。那种靠小聪明、脑子好而换来的术,既不稳定也不可靠,关键时刻就可能会掉链子。不学少闻的霍光,虽大权在握,一言九鼎,毕竟眼界有限,虑之不远,缺乏大局观,历史观,在他身后不久,就被皇帝清算,灭了满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不学无术害了他。
还有寇准,他识人不准,错用奸佞丁谓;不知避嫌,参与皇帝家事,都是无术的表现。所以,尽管他是北宋重臣,且有大功,最后还是晚景凄凉,被贬南方,客死异乡。
学而有术是高人,不学无术是人渣,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