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叫,莺儿啼。落花纷飞;薰风吹乱了柳絮儿。
学友啊!
我们是将别者,莫笑那落花不能恋故枝!
虽然说人生非鹿豕怎常聚;但相处数年,一朝离别。
纵是铁石人,也怕是免不得悲悽!
同受课,同温习,我我,您您,都是些,如手足亲兄弟。
到现在:你将东,我将西。
虽然久后能相见,怕共坐春风,此生难期!
只有依着这通讯录,鱼雁传情,稍慰相思。
这是印在滕县县立第一小学(今书院小学)学生毕业纪念册的扉页上的一首毕业赠别诗,诗作于1931年6月7日,仅有20余行180字(含标点),作者是十九级(二)班的孟士錋同学,孟士錋老先生毕业时年仅14岁,是滕县城南薛城里孟家仓(今张汪镇孟仓村)人。
整首诗采用的是现代诗的体例,写景,抒情,自然而含蓄,作者在表达了对同学依依惜别之情的同时,也把自己对母校——滕县高等第一小学及老师们的真挚感情深深地埋藏其中。一首小诗折射出太多的故事,承载了太多的感情,也让我们在滕州历史中读到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童年”。
民国二十年(1931),中共滕县特支成立。据《枣庄市教育志》载:“1931年中共党员郑训甫(根据《通讯录》应为郑逊甫,东平人,山东省立第二师范生)在此校(滕县县立第一小学)任教,给学生讲陈云(应为陈醉云)的《落叶的挽词》,宣讲革命道理,师生颇受影响。”而当我们今天细读孟老先生诗句时,依然能够在这首诗中看到《落叶的挽词》的影子。“阳春四月,自然是最可纪念的时期;那时风也旖旎,花也美丽,青嫩的树阴里,还有燕语、莺啼。”景色描写只为衬托学生们在分别时刻的千般不舍。“从来繁花落尽,夏季来临,枝头果实青青。虽然失去了童年的心,却也赢得壮年的性情。”(《落叶的挽词》句,下面引号中的句子同)也就在这个夏季,孟士錋老先生和他一起学习两年的小伙伴们迎来了毕业季,“你将东,我将西”,书院学子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感情真挚的小诗多处用典及化用古人的诗句,自然而准确,更让诗歌的意境无穷,现代与古典也在这首小诗中得到了完美融合与体现,在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渊博的学识的同时,也充分印证了93年前书院“读写”教育的成果。
如“落花恋故枝”,即是化用唐代杜甫的《得舍弟消息》中句子,“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亲人的情谊寄托在书信之中,但漂泊在外难以相见。唯有泪水滔滔,如同河流般穿越天空向东流去。此情此景,古今皆同,但经作者妙手化来,更有神来之笔的感觉。
如“铁石人”,其典故最早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情感所打动。而在《水浒传》第五回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洒家在五台山智真长老处,学得说因缘,便是铁石人,也劝得他转。”这句话则说明了通过智慧和耐心,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能被说服。此外,明代李日华的《南西厢记·佛殿奇逢》中也提到:“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首座,休说小生,便是铁石人情意牵。”“铁石人”一词的巧用,进一步强调了同学间的深厚情谊。
再如“共坐春风”,即“如坐春风”,现在一般写作“如沐春风”。意思是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出自宋代大教育家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这一词语的运用,成功将书院的师生情、同学情具象化,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田。
特别是“鱼雁共情”一词,“鱼雁”,是个典故,它主要用于形容书信。在这个典故中包含了两个古代故事:一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描写了一个女子在家想念身在他乡的丈夫,有同乡带来丈夫捎回的两条“鲤鱼”。实际上,这两条鲤鱼是用木板拼成的木刻鲤鱼,里面藏着丈夫的书信,因此,“双鲤”便成为了书信的代称。而在另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中,苏武出使却被匈奴扣留很多年后,汉使谎称皇帝打猎在上林苑中射下一只鸿雁,雁足上绑有帛书,称苏武人仍在某地。匈奴单于无奈之下只好放回苏武。这个故事被称为“鸿雁传书”或“雁足传书”,后来人们也就用“鸿雁”“雁书”“雁足”等指代书信。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鱼雁”的文化内涵,还进一步巩固了“鱼雁”代指书信的传统,并使其成为我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大清的邮票中也有“鱼雁”的符号。1896年12月,清政府开办国家邮政,于次年10月1日首次发行普通邮票12枚,“分”单位面值邮票6枚,以蟠龙为图;“角”单位、“圆”单位面值邮票各3枚,则以鲤鱼和飞雁为图。
1898年初,大清邮政发行的第二套普通邮票伦敦版有水印和1901年发行的第三套普通邮票伦敦版无水印,“角”单位、“圆”单位面值邮票仍以鲤鱼和飞雁为图。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一组《飞雁图》邮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币面值新邮票印量跟不上需要,故利用部分中华邮政邮票改值使用,其中包括《飞雁图》邮票,共8枚。由于历史的传承,人们将鱼形喻为通信、邮驿的象征,有时印上邮票画面,如1990年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主图虽为姑苏驿,而衬底则是鱼形纹图案。综上所述,“鱼雁共情”一词,更让希望同学们常通音信、常叙友情的意思呼之欲出。
还有“薰风”烘托出温馨的气氛,“鹿豕”表达着不甘平庸的期许,这些词语的准确运用,也使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且奔放地流淌。“试问今来古往,谁不在身上打了时间的印章!最好还是让他像水一样流浪,像云一样飘扬,像雨一样下降!”那时的书院教育在孩子们的心田中埋下了一颗颗爱的种子。
不仅如此,一些词语的细节也能反映作者在文化知识学习以外的修为与修养。如该诗开头的“布谷叫”,虽非完全实写,但也反映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在北方,布谷鸟的叫声与芒种节气紧密相关,其鸣叫期通常在每年的6月左右,尤其是在麦收前后最为频繁,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恰好为6月7日。同样,“您您”等敬称的使用,在感叹其品德修养的同时,也让我们窥见了百年前的书院在“敦品励志”教育上的成就。
一首小诗,穿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泛黄的纸页中,我们依然能够读到那份依依不舍的浓浓的师生与同学情。总要分别,总要长大,总要为国为家做点什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故枝,明日天涯!去罢,去罢!世界是这样广大,也许到处可以为家!”
你们来过,百年书院,弦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