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无疑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惨烈战役。赵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惨痛的失败,元气大伤。大胜的秦国军队乘胜追击,气势汹汹地围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就在这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魏国君主派遣辛垣衍前往赵国。辛垣衍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那就是试图说服平原君,让平原君去说服赵王尊奉秦王为“帝”。在魏王看来,此时向强大的秦国示弱,似乎是解救赵国于水火之中的良策。然而,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是对秦国霸权的屈服。
就在此时,一位正在赵国游历的齐人鲁仲连站了出来。鲁仲连深知秦王称“帝”的严重后果,那绝不仅仅是一个称号的改变,而是意味着秦国将进一步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压迫。他义正词严地对辛垣衍说道:“彼秦,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在鲁仲连的眼中,秦国是一个抛弃了礼义廉耻,只注重利益和战功的“虎狼之国”。在这里,士兵们被权力所驱使,百姓们如同俘虏般被奴役。倘若秦王肆无忌惮地称帝,进而名正言顺地统治天下,那么他鲁仲连宁愿投身东海一死,也不做秦国的顺民百姓。
秦国得知了鲁仲连的这番言论后,或许是意识到了强行称帝可能引发的更强烈反抗,竟退兵五十里。这五十里的退让,为赵国争取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后来,信陵君派遣魏国军队进击秦国,在魏军的英勇作战下,秦国军队方才彻底离去,赵国首都邯郸终于脱离了险境。
在那个烽火连天、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许多人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穿梭在不同的阵营之间,他们的行为往往只是出于自身功利的考量,毫无崇高的价值与意义可言。而鲁仲连宛如一股清流,在这混沌的世界中独树一帜。
鲁仲连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他那令人折服的口才,更在于他能够在复杂军政局势的客观基础上,始终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追求至高的道德标杆。他的行为和理念,使唐代诗人李白赞颂:“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然而,当我们严格地检视鲁仲连的一言一行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那就是他在事后拒绝接受奖赏的举动。当平原君想要奖赏鲁仲连,以感谢他为赵国排忧解难时,鲁仲连却坚定地说出:“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在鲁仲连看来,真正的天下之士,为他人排除祸患、解除危难、调解纠纷,是不应该索取任何回报的。如果接受了报酬,那便与商人无异,而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
鲁仲连这种施恩不望报的行为,无疑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尊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能给后世想要效仿他排忧、解难行为的人带来一定的困扰。毕竟,圣贤的道德境界固然令人敬仰,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需要生活,需要物质的保障。
不妨附注《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中的一则故事: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故事中子路因为拯救了一名溺水者而得到一只牛,孔子不但没有责备子路,反而称赞他。孔子认为,子路的接受会让更多的人愿意去拯救溺水者。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适当的奖励有时能够激发人们去行善做好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需要在道德追求和实际需求之间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平衡点。既要鼓励人们像鲁仲连一样坚守正义和道德,又要考虑到普通人的生活需求,让更多的人愿意挺身而出,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