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滕州风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赵庄抗日小学和红色吃水井的故事

  李厚振 张兆登

  

  滕州市羊庄镇大赵庄是中共滕县县委、二区区委诞生地,也是鲁南早期点燃抗日烽火的根据地之一。抗战时期,这里为滕县乃至鲁南抗日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这里流传着很多抗日故事,抗日小学和吃水井就是其中之一。

  大赵庄抗日小学位于羊庄镇大赵庄村中央,原为大赵庄小学。因好多抗日组织设在这里,学校又称红色大院。它是清朝咸丰年间李姓尚质所建,后其次子李会麟(称李会)获四品官位后又扩建。抗战前,院落主人是李会麟儿子李炳田。

  该院南北长130米,东西宽60米。东侧为四进院,西侧是柴院,两层楼房居中。从四进院的最北端堂屋正门向南,四个堂屋门和大门及大门外的古井均在一条直线上。抗战前,院主人李炳田和政治、经济意识超强的李卫川在院内合办了一所具有私塾性质的现代学堂,让大赵庄及周边村民青少年受教育。七七事变后,学堂停办。1937年8月26日,鲁南革命先驱李乐平获释后,学校复课,且有所扩大。教员除了原来的,李乐平又将木石的本家李勇烈的伯父、伯母、叔兄及有进步思想的崔子明等请来任教,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受抗日救国思想教育。

  1938年3月18日,滕县县城沦陷。日军占领滕县全境后,为奴役广大人民群众,在学校张贴标语,挂国旗,还为学生配制校服。好在教员多为中共地下党员,暗中将学校办成全县第一所抗日小学,为国家培养出了不少有用人才。解放后,该校学生李厚营以全县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李厚民、王士海也是滕县首批清华大学学生。

  抗战时期,滕县公安局拘留所、修枪所、八路军、新四军后方医院等均设在大院内,所以这个院又称为红色大院。修枪所设在院内二楼,有数座烘炉,下层是组装武器的地方。许多工作人员为南方人,留着洋头,每天吃四顿饭,他们试枪时,学生常去看。后方医院在大院的最南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常到那里慰问。公安局也在大院内。公安局分三个股、两个队,人员有数百人。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县委、区委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卫抗日根据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解放后,大赵庄学校进一步发展扩大,上世纪80年代,学校迁出,原有建筑拆除,建为民房。

  抗战时期,李氏大院虽拆除,但大院门前的吃水古井还在。这口井深20米,久旱不干,从井绳痕迹就能看出其年代久远。抗日干部、战士及部队官兵,常帮助当地军烈属、孤寡老人打水。抗战时期,大赵庄是滕县县委活动中心区,县委、区委机关,部队、后方医院常驻扎在这里。大门南边的吃水井是大赵庄(四个自然村)、4里外的沈井村唯一的吃水井。我情报人员通过打入敌人内部获悉,日军欲向这口吃水井投毒。为粉碎敌人阴谋,我方积极应对,成立了由公安人员和县大队参加的护井队,昼夜守护。

  现在,红色大院虽拆除,但院墙地基还在,那口吃水井还保持原样。滕州市有关部门和羊庄镇党委政府把这口吃水井定为红色遗址,供后人铭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滕州风物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大赵庄抗日小学和红色吃水井的故事
滕州焦村马氏渊源
成语“世态炎凉”源自古薛国
滕州日报滕州风物6大赵庄抗日小学和红色吃水井的故事 2025-04-08 2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