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荆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奔臣”对新主何以更卖命?
路秀儒

  延熙四年,蜀汉大臣杨戏著了一篇《季汉辅臣赞》,在尽赞蜀汉开国以来文臣武将之后,辛辣地批判了糜芳、士仁、郝普、潘濬四人叛蜀投吴,称之为“奔臣”。文中曰:“古之奔臣,礼有来逼,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意思是说,“古代的叛逃大臣,都是因为礼法上的逼迫,其怨恨源于上司,以致不顾忠节叛逃。国难当头不匡扶援救,反而投降吴军,最后被两国臣民耻笑。”

  其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征战不止,主动或无奈走投降之路的文臣武将比比皆是,可谓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在“奔臣”队伍里有一种值得玩味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新主忠心耿耿,特别卖力。

  蜀汉荆州从事潘濬投降孙吴之后,以优异的表现赢得孙权的信任与器重,官职一升再升,最后官至太常、侍中。潘濬的卖力与忠诚,更重要的体现在心系东吴社稷,勇于挺身而出,拼了命的跟孙权的宠臣吕壹斗上。当时,孙权让吕壹担任校事,借以打压士族。吕壹操弄权柄,肆意诬陷,连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都不放过。那时潘濬与陆逊驻守荆州,都非常忧虑吕壹的逆行和孙权的放任,言至流涕。

  东吴朝廷上下都怕吕壹,但潘濬每次进朝拜见孙权,都历数吕壹之恶,极力对孙权劝谏。后来,潘濬听说太子多次建言孙权惩处吕壹,孙权都不采纳,于是便宴请百官,准备趁机杀掉吕壹,用自己的性命作抵当,以为国除患。吕壹得知这个消息后,竟害怕称病没敢去赴宴。由此足见潘濬对东吴、对孙权的至诚忠心,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超常勇气。

  另一位投降东吴的蜀汉大将郝普,在东吴也表现不俗,官至廷尉。至于蜀国大将军姜维,由魏国投降蜀汉后更是忠心耿耿,一生攻伐不断,志在为蜀国建功,即使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仍希望借助钟会之手复国。

  那么,这些“奔臣”们到了新的东家为什么更加忠诚与卖命呢?应该说,“奔臣”不笨,多是“识时务”的“俊杰”。

  其一,任势而为。《孙子兵法·势篇》曰:“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所谓“任势”,是指创造有利的态势。“奔臣”们投奔新主,要以自己的忠诚和作为来作“投名状”,为自己的生存与升迁创造有利的态势。

  其二,“绝地”求生。对那些投靠新主,特别是背叛旧主的“奔臣”们来讲,如杨戏所言“自绝于人”,基本失去了转圜余地,回头路是走不通了,也不可能另寻他路,新东家就是他们的最后依附,东家兴自己才可能兴,东家亡自己则一定亡。就像兵败襄樊而投降关羽的于禁,所依附的关羽死了,自己也跟着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孙子兵法·九地篇》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试想,进入“绝地”的“奔臣”们,只有示忠诚、建奇功、保东家这一条路了,能不卖命吗?

  当然,也有报答新东家知遇之恩的因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要闻
   第2版:要闻
   第3版:综合
   第4版:城事
   第5版:天下
   第6版:周末
   第7版:荆泉
   第8版:公益广告
电工小赵
李光弼巧计收反将
李沆报忧不报喜
“奔臣”对新主何以更卖命?
滕州日报荆泉7“奔臣”对新主何以更卖命? 2025-04-12 2 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