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词《诉衷情·崇尚读书》写得很好。原文是:终生崇尚读群书,多读可医愚。书中满蕴珍宝,善读觅宝图。书益智,补空虚,育贤徒。书藏今古,治国齐家,堪壮前途。
寥寥数语,便点出千年以来中国人对读书的敬畏与信仰。读书,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灵魂的修行、智慧的淬炼,更是个人立命、家国兴盛的根基。
读书是破愚开智的钥匙。古人早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洞见。人之初生,认知如蒙尘之镜,见事不明,察理不深,恰是“愚”的本相。而书籍如清泉,能涤荡蒙尘;如明灯,能照亮盲区。匡衡凿壁偷光,偷的何止是烛火,更是突破认知局限的渴望;车胤囊萤映雪,映的岂止是书页,更是驱散蒙昧的执着。正是这份对书籍的渴求,让平凡人跳出 “井底之蛙”的囿限,看见更辽阔的世界 ——读史,便知兴衰更替的规律;读哲,便晓为人处世的尺度;读科,便懂天地运行的奥秘。所谓“书中满蕴珍宝”,正是这些能破愚开智的智慧结晶,让人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
读书是充盈精神的良方。人生在世,难免有“空虚”之感:或因前路迷茫而惶惑,或因琐事缠身而浮躁,或因精神贫瘠而怅然。而书籍恰是填补这份空虚的“良方”。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份“华”,不是外在的修饰,而是内在的丰盈。当我们读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便添一份豁达;读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便增一份悲悯;读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便多一份从容。那些藏在书页里的喜怒哀乐、哲思感悟,会悄悄融入血脉,成为精神世界的“定盘星”。正如词中所言“书益智,补空虚”,读书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纷繁世事中守住内心的澄澈,让灵魂有处可栖。
读书是济世安邦的根基。“书藏今古,治国齐家,堪壮前途”,道尽读书的终极意义。古往今来,贤才俊彦无不是从书中汲取济世之力。范仲淹“断齑画粥”苦读,终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一代名臣,他的家国情怀,源于《论语》“士不可不弘毅”的浸润;王阳明“龙场悟道”,以“致良知”启迪后世,他的哲学智慧,离不开对儒家经典的深耕;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壮志背后,是史书里家国兴衰的警醒。于个人,读书是“修身”的阶梯;于家族,读书是“齐家”的纽带;于国家,读书是 “治国”的基石。今天的我们,读科技典籍以强国力,读文化经典以续文脉,读民生著作以知冷暖,皆是在延续这份“读书济世”的传统,让个人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
时光流转,读书的形式或许在变—— 从竹简绢帛到电子屏幕,从私塾书院到在线课堂,但“崇尚读书”的内核从未改变。它是穿越千年的智慧传承,是对抗平庸的精神武器,是照亮未来的不灭灯火。正如那首词所咏,终生与书为伴,便可得愚者智、虚者实、弱者强。愿我们都能以书为友,在字里行间读懂自己,读懂世界,让读书成为刻入骨髓的信仰,让生命因书香而愈发厚重。